第十四章:勇卫营(1/1)
对这飞来的横祸,张维贤是叫苦不已。
回府之后,张维贤郁闷的将正等着与之喝酒吃肉的食客们尽数轰走,然后机智的叫来几个京营参将、游击和千总,将这个包袱甩给了他们。
这些曾跟着张维贤护卫朱由校前往奉天殿的京营军将们,各自整理营内的人数、名单,一夜都在奋笔疾书。
四更天的英国公府仍是灯火通明,坐在上首位置监督的张维贤,不知什么时候就已经鼾声如雷。
不过,朱由校还是在天明时在西暖阁看见了这份名单。
昨天随口一问,就发现了黄得功、孙应元这两个人才,朱由校回去想了想,发现这个时候历史上的勇卫营还没组建。
很多勇卫营的人,应该都还在京营供职。
果然,朱由校看的第一张军将名单上,就发现了周遇吉和刘元斌的身影。
周遇吉是个不亚于黄得功的名将,二人都是生不逢时。
历史上,李自成带着所谓“百万”的流贼北上,一路上明军都是望风而降,倒旗易帜。
唯有周遇吉所部的勇卫营,在宁武关给他重重一击,那一仗是昏天黑地,流寇的尸体甚至堆积上了城楼,打的李自成一口气差点儿没缓过来。
至于刘元斌,这小子也曾在崇祯年间独自领军,在霍山大破几倍于自己的流寇。
黄得功、孙应元、周遇吉、刘元斌,除了这四个还有没有了?
朱由校连续翻了很久,但接下来的名字不是张三就是李四,根本没看见什么历史上的名将苗子。
不甘心的朱由校,盯着名单又翻了小半个时辰,终于因为眼睛疲累而放下名单。
无意间能发现他们四个已经不错了,要啥自行车,就算还有没发现的,让他们慢慢发育,总有崭露头角的时候。
是金子,在哪儿都会发光。
于是乎,朱由校不打算再强行去找了,他将名单扔到御案上,起身道:“王安,跟朕去内校场!”
这次就比昨天要快多了,毕竟朱由校说了要精简流程,王安的能耐还是不低,没一会儿的功夫,一行人就到了内校场。
让人意外的是,张维贤居然在指挥兵士操练。
尽管操练的一塌糊涂,却还是让朱由校眼前一亮,上回敲打他一番,学聪明了?
“臣参见皇上!”看见朱由校来了,张维贤赶紧欢天喜地的迎上来参拜,一大早就来这蹲着,困得哈欠连天,总算是等着了。
“你这眼睛怎么回事?”朱由校看着这货的黑眼圈,差点没笑出来。
张维贤嘿嘿一乐:“为皇上办事,应该的应该的。”
“名单朕都看过了,这事儿办的不错。”朱由校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京营能动弹的,全叫到内校场来。”
因为有昨天那个意外,张维贤一大早就派人去了京城各大勋戚的府上,把他们占役的京营兵士全都调了回来。
尽管不情不愿,但毕竟英国公大佬发话了,哪个勋戚还敢藏私。
现在朱由校面前的兵士数量,比昨天足足多了一倍,这也是张维贤目前能调回来的最多人数。
占役是京营的恶习之一,通俗的来讲,就是一些权贵会将兵士调到自家修建府库,或是当做家丁。
权贵,既指勋戚,也说权臣,同地主侵吞地方上的卫所军户土地,是一个道理。
众所周知,京营的转折点在土木堡,崇祯年间更是萎靡不振,连基本的城防守备都做不到。
朱由校本以为现在才万历四十八年,京营应该还有一战之力,但目前看来,尽管还没完全腐化,也还是要组建新军才行。
土木堡之战后,京营遭到了毁灭性打击。
勋戚世家执掌京营的格局被彻底改变,兵部文官开始作为军事主官接管京营。
嘉靖、万历等,都曾为此对京营进行改制。
成化年间调边军入京,改三大营制为十二团营,挑选边军精锐充入团营,以勋戚武臣接管。
正德年又选锋数万,设两官厅,营官等皆选任勋臣,这些都是皇家试图重掌京营兵权的产物。
但改来改去,却是收效甚微,京营实权依旧在兵部权臣手中,直到了嘉靖、万历年间,团营、官厅制终遭废弃。
经过万历改革之后,京营的指挥权最终定格下来,被转移到了多方势力的手中——即勋贵武臣、提督宦官、协理文官各分一杯羹。
作为勋戚之首,英国公张维贤是京营的直接统帅。
除此之外,兵部出一位高官作为协领,大内也派出一名宦官,作为提督。
自文官协领京营后,吃空饷和贪污现象愈发严重。
加上三权分立,让身为直接统帅的张维贤也处处受到掣肘,为免多事,他干脆也就不再来了。
京营身处京师,旁边就是富可敌国、权近圣人的京师权贵,所以经常被这些权贵“邀请”前往帮助营造府邸。
已被投入诏狱的兵部侍郎孙居相,“占役”和“吃空饷”这种事情对他来说,那是家常便饭。
军队有时协助工程是明军一开始就有的传统,但一般都是为国家而非私人。
现在可倒好,有的人终年都没曾参与操练,而是摇身一变,成了各大权臣家中的能工巧匠。
不知永乐帝若显灵,看着自己昔日横扫安南塞北的部下个个转了专业到工程系,会作何感想。
待不多时,近三万人站在了朱由校的面前,这就是前几个月兵部侍郎孙居相报给泰昌皇帝的十万大军。
不过说实话,现在的京营朱由校觉得还有救,放眼望去,都是一片热切的目光。
显然,很多人都听说了昨天天启皇帝亲自下营的事。
朱由校一步步走上点将台,等挑选的十二个嗓门高的大汉将军在周围站定,便是大声说道:
“诸君都是我大明的忠臣良将,朕有意整顿京营,裁撤老弱,挑选精锐,能留下来的,自然每个人都有一份赏赐!”
“考核评优的,赏赐更多!”
“朕是这大明的皇帝,你们尽可放心,朕给出的赏赐,说到做到,绝不比那建虏的八旗子弟差!”
朱由校每喊一句,十二个大汉将军也就重复出来,响亮的声音不断回荡在皇城内校场之中,每个人都变得有些兴奋。
“等整顿完成,留下来的人,都会得到一份属于自己的田产。有了这些田产,你们就可以在京师娶妻生子,开枝散叶!”
“你们的孩子,自幼就会得到上好的军制教育,你们走过的老路,他们不会!”
说着,朱由校看向王安,淡淡道:“宣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