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章 比脱锦袍玉带还干脆(1/1)
梁兴虽然也成功混进宫了,但是在他进宫之前不久,还发生了一件外人根本注意不到的小事。
但这件不起眼的扰动,却让后续的天下大势走向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而且出乎了本次长安漩涡内用计各方的预料。
充分告诉了世人什么是蝴蝶效应,什么是“微小扰动放大成巨大变量”。
原来,就在他出发去宫门口的路上,他遇到了直属领导、平东将军段煨派来的加急密使。
那密使刚到长安时,都不敢打听梁兴的部众被移屯到了那儿,而是直接到安集将军、国舅董承府上打听,然后才直奔营地,在半道上截住了他。
“阿蒙?你不是在段将军军前听用么?怎会突然到此,莫非军前发生了变故?”梁兴看到来人,也是非常诧异。原来这是他的一个本家侄儿梁蒙,跟着梁兴一起从军投段。
每次段煨留下梁兴镇守后方、亲自出征时,都会带上梁蒙随军,一方面也是便于遇到急事跟后方联络,一方面也存了留个人质在身边的意思——
至于为什么不扣个梁兴的儿子做人质,那也是无可奈何。因为梁兴的儿子都还未成年,这个侄儿是他大哥的儿子,只比梁兴年轻十几岁,也已经二十好几,可以委以任务。
密使梁蒙一见到梁兴,立刻拉着到一边低语:“叔父,事急矣!平东将军在泾原前线战况不利,李傕怕是不长久了。幸得汉中王派密使相劝,说西凉军各部深有罪恶,李傕郭汜皆不可赦、唯平东将军不事掠夺、勤于农事,可赦,将军已经暗约投诚,让我也速来通知你回潼关固守,以免为李傕所害!”
梁兴闻言如闻霹雳,好久没反应过来。
或许有人会诧异:为什么段煨的报急密使,来得比李傕的人还快呢?是段煨的信使马快么?
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李傕兵败之后的使者,一路上跑累了是可以换马的。而段煨的使者要避开朝廷驿站耳目,没法换马,从泾河原到长安,四百多里路,肯定要多跑至少半天。
真实的原因是:段煨早在四月十一日后半夜、或者说四月十二凌晨,他自己决心投靠刘备、而最终决战还没开打之前,就已经派出了这个信使!
其实想想也很正常,段煨被费诗所骗,逼得只能投刘,他当然会考虑到如何避免自己留在后方的部曲被清算损失,或者是被李傕收编。
毕竟费诗当初和他说“董承送了密信给刘备,信上说董承已经笼络了段煨留在弘农的旧部共襄盛举”,段煨可是当真了的。
段煨这个密使派出得非常秘密,他让梁兴收到之后,就当什么都没收到,便宜行事想办法保存实力即可。哪怕后来段煨拜见了刘备,也丝毫没提“我在投降之前另外派人保存实力”。反正这事儿够秘密,也怕提了之后刘备觉得他有私心,不如不说。
每一方都有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没人甘心当提线木偶的。
不过,也正因为段煨这个使者派得特别早,是决战还没发生就派出的。这也导致梁蒙能给梁兴提供的信息,要比明天一早才能到的李傕密使,少很多干货,甚至存在误导——
梁蒙只知道段煨要叛变,但不知道此后的决战结果,他走的时候李傕还没崩溃呢。
所以,梁兴跟他商议了一番之后,内心还是按照“就算段煨投刘,李傕还能留下数万主力全身而退、回来愤而清算内鬼”来估算的。他大大高估了李傕的残余力量。
否则,要是梁兴能开上帝视野,知道李傕现在只剩不到两万人的主力败退,那么他肯定有胆子靠自己的五千人,和董承的五千人,加上一些新募兵的壮丁,在长安城里闹一场内讧、甚至直接接应已经抵达槐里的张飞,给张飞开城门放进来,再立一个大功。
对残余敌情的误判高估让他怂了,怕抢这个功劳把自己彻底搭进去,说不定张飞赵云还没到,自己已经被李傕全灭,于是决定执行更稳妥的“全军退回潼关死守,让刘备张飞自己死磕攻打长安”的计划。
这么选也没错,功劳虽然诱人,但毕竟是身外之物;而命只有一条,那才是实实在在自己的。
就像后世二战的时候,波兰人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想在苏军反推到维斯瓦河边后,自己在华沙起兵抗德,想抢“波兰人自己解放了华沙”这个大人头,好在战后拥有更多好处。
可结果呢?苏军打到维斯瓦河对岸已经是“强弩之末”,根本无力再进攻。波兰人上早了,被德军腾出手全灭。
梁兴虽然不知道后世的历史,但趋利避害的道理是相通的,自古临门一脚抢人头的事儿,都是有可能被卖队友的。
定下了这个心里基调,他才想好了一会儿怎么跟董承同谋。
……
宫内,石渠阁。
刘协在石渠阁召见了董承,稍微聊了一会儿后,梁兴也进宫了,李儒也马上就到。
刘协就命令在石渠阁外的偏殿摆膳,梁兴趁着膳房的人布菜的时间,瞅着时机又拉着董承聊了几句要紧的。
他没提“是段煨让他找董承”的这一茬,毕竟董承是有可能活下来、将来跟刘备对质的,要是告诉了董承,刘备将来就有可能知道段煨派出过梁蒙这个密使。
所以,梁兴只是假装“自己临时起意,下了决断,愿意跟着董承一起干,不管段将军的安危了”,为此,他还找了好多情非得已的借口,以及假装神预言了一下“我料李傕在泾原必败”,一二三四罗列了几条李傕的不利因素。
不管怎么说,董承挺意外的,但惊喜让他来不及细想这里面的意外:“哦?梁校尉这是……建议暂在长安混乱之时,接陛下去潼关暂避?承也早有此意了!”
梁兴:“李儒李应对我等的猜忌,已经非常明显了,再不举动,必然横遭祸殃!不可迟疑!”
话说到了这一刻,双方的核心利益才算是彻底摊牌:保护皇帝,离开战场,闭关自守。
董承:“好,那我也把最后的计划跟梁校尉说吧。我今日也带了一些侍卫入宫,还有给小女的补品礼物。一会儿夜宴结束,我就劝说陛下假借精力不济,要早些安息,今晚召小女侍寝、身边都只留个别心腹忠义宦官伺候。
然后,咱给陛下更衣,混在我的随身护卫之中混出宫去,然后咱立刻开东门,以本部骑兵先行半夜,直奔华阴。后续步军次第而行,也免得先头骑兵的遁逃暴露太早。只要比李家的追兵提前大半夜走人,此去华阴二百里,他们就算快马兼程,也是追不上的。
万一追上了,也让部队先抵挡迟滞一阵。不论本部士卒有多少人活着回到华阴,只要陛下安全抵达,把潼关一闭,就算兵力稀少,也能守住不少时日。”
梁兴表示一定依计而行。
董承决定实施这个计划时,也是心如刀绞,因为他知道这么干必须牺牲几个愿意为皇帝隐瞒去向的心腹宦官,以及他的女儿——宦官的命不值钱,关键是女儿。
因为今夜一旦皇帝宣布让别的妃子侍寝,那么那些妃子是不会冒着大罪隐瞒皇帝实际上不在的消息的。只有董贵人可以帮忙骗这个谎言,但明早一穿帮,李傕的人肯定会以劫驾的罪名把董贵人处死。
但为了身家性命、兵权富贵、以及护驾,也只能死一个女儿了。
……
他们说话的时候,李儒也已经进宫,先跟皇帝行礼、略微奏对军情,然后就在偏殿跟董承、梁兴喝酒聊军情。
周边外面有董承、梁兴的几十个护卫,但毕竟整个皇宫的兵都是李应李暹控制的,所以李儒能调动的士兵更多,董、梁是绝对不敢冒险的。
李儒先说了几句试探的话,董承应对得很是小心,倒也没露出破绽——这也不能怪李儒智力值不够,而是董承这人在装纯方面,素来演技可以。他面对曹操的质疑时,同样可以一脸无辜混过去。
李儒果然没有试探出来,就决定来一下狠的、猝不及防的敲打。
他先暗示卫兵们警戒,然后拿出袁术谋士杨弘写的陷害信,直接往董承面前一丢:“董国舅好城府!那这封袁术的勾结密信,你又如何解释!”
董承一惊,拿过来扫了几眼,心念电转,连忙跪地求饶、义正辞严而又声泪俱下:“李侍中!你要冤枉忠良,何必如此!若是要我兵权,拿去便是,我兵符印信在此,我愿交出兵权!
可袁术以书信谋害朝臣的先例还少么?李侍中不会忘了董太师一朝,有哪些人因为袁术‘下书下错了人’而被冤杀吧!究竟是不是袁术真的‘下错了人’,还是他故意为之,希望朝臣自相图谋呢!
值此国难之秋,朝廷藩屏三辅周边要害的守将,本就不够用了,李侍中还要擅杀战将么!如此内讧,不用刘备袁术打来,我们恐怕就……唉!”
董承认怂认得那么干脆,那么有道理,这是李儒没想到的——简直比另一个时空曹操让董承脱锦袍玉带的时候,还要干脆。
“他那么干脆说要交出兵权、留他一命?这……袁术的反间计确实拙劣,但到了这一步,董承定然心怀畏惧,与我们离心离德,继续重用肯定是不行的,便趁势削夺其兵权吧。他毕竟还是咱西凉军将领,董太师提拔起来的,没有明证就杀了确实会人心惶惶,说不定会让其他非李傕嫡系的诸将也人人自危……”李儒心中如是暗忖。
想明白了之后,李儒就收过了董承的兵符印信,还有其他相关的文书信物:“既如此,为了让董国舅避嫌,我让李进先接掌贵部。如若遇到推阻,再来找董国舅!”
李儒说着,就带人先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