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1章 母子同心(1/1)
时不待我,赵昺在回京的第三天便进入了工作状态。在晨训结束,洗漱完毕后,先行前往坤宁宫请安,太后照例留饭,一起用早膳。
“现在京中闹得厉害,朝臣上书要求迎回德祐帝和全太后,以及福王等一应宗亲。哀家还听说民间风传西湖中真龙显圣之事,言其乃是德祐帝的化身,只有其归京复位才能永保大宋太平。官家以为呢?”杨太后给赵昺夹了一筷子小菜问道、
“事情我也听说了,关于迎回德祐帝之议也已经准奏,至于一应宗亲已经被贬为庶民,可以在议和交换战俘时再议,否则于理不合,也是自食其言。”赵昺放下筷子答道,“西湖出现鬼怪之事,我也问过是些乡绅在背后出钱出力,雇佣的一些邪道妖僧故弄玄虚,蛊惑人心,其意不外乎是借此要挟,要我在德祐帝之事上左右为难。”
“嗯,但是神怪之事也不可轻忽,古人有训:天有异象,必有灾祸。官家还要妥善处置。”杨太后点点头道,“迎归宗亲之事,哀家也知道陛下很为难,但毕竟皆是太祖和太宗血脉,若是未能将他们迎归,必然会使官家落下薄情的污名,有损官家清誉。”
“母后,天有异象之说皆是无稽之谈,而湖中出现龙影,也不过是自然现象,也许与湖中的鱼虾、空中的星光、甚至湖边的树木有关。我已经遣人勘察,应该近日就有结论,届时将会真相大白,谣言自破。”赵昺言道。
“至于……”赵昺有些为难,自己将哥哥废了封号,而杨太后却仍称其帝号,自己若是坚持称其废帝,恐杨太后会多想,一时语塞。
“官家有话尽可明言,咱们娘俩儿还有何不能说的!”杨太后温言道。
“母后,据下属回报,兄长与蒙元公主成婚后,一直被安置在上都居住,日前元廷下诏强令其出家为僧,与幼子前往甘州学佛,习梵文及西蕃字经。又命全氏在大都正智寺出家为尼。”赵昺言道,“因此我以为蒙元无意放归皇兄和全氏,即便强令其放归,恐怕我朝也会做出极大的让步!”
“全……全氏近况如何?”杨太后听了愣了片刻急问道。
“自北迁入元之后,一直被安置在大都居住,后来母子被强行分离,抑郁成疾,一直抱恙,但暂时生命无忧!”赵昺回答道。
“可怜!”杨太后听罢叹口气,沉默片刻又道,“若蒙元同意放他们南归,官家准备如何处置此事!”
“嗯……”从杨太后的话语中,赵昺听出了些弦外之音,让德祐帝和全太后回来,即会形成两帝和两太后的局面。自己的帝位受到威胁,杨太后的地位同样也会动摇。毕竟全太后是先帝皇后,正牌的老婆,其不过是个小老婆,两人地位悬殊,且她的后位乃是群臣拥戴,没有得到册封,至今也没有印玺金册。她先问全氏,而不关心德祐帝,显然是心中担忧失去后位,难以自处。
“我以为一切当以国事为重,母后以为儿子不配帝位,则会让位于皇兄,我可避居海外,远离朝廷,绝不会做出兄弟阋墙之事;若是母后觉得儿子堪用,也会妥善安置皇兄和全氏,恢复爵位肯定不可,却也可以让他兄长一家衣食无忧,全氏安度晚年的,也不会做出骨肉相残之事。”
“你这孩子想的周到,但是还是要以国事为重,毕竟复国不易,皆是大宋臣民用命换来的,我们不能因为一己之私而坏了国事。而德祐帝和全氏当初未能全节,开城迎降,做出了为人不齿之事,若是能够南归,也已经丧尽民心,失了德行,难以再勘复国大任。哀家还会一力支持官家,收复故土,回还旧都的。”杨太后宠溺的看向小皇帝道。
“母后,儿子何德何能,而今我们收复了两淮,拓境千里,虽是喜事,但事务也日益繁重,我也是招架不暇,难以应付。而今既然朝野对兄长复位呼声甚高,我让与其也无妨,正好可以做些喜欢的事情,游历各国,看看异国风情。”杨太后的话已然表明了其的态度,但是赵昺知道自己还是要矫情些,否则又是不谦虚的表现,惹上口舌。
“官家言重了!”杨太后言道,“此次官家御驾亲征,转战数千里,大败蒙元,解救百姓无数,功不亚于高宗皇帝,已然是天下归心,岂能言退。且哀家也听朝臣议论,有恢复三省之意,虽然要增加些官员,但是那些小事尽管让他们去做,官家也能轻省些,哀家也觉得不错!”
“我也接到有关奏疏,是否恢复三省,也拿不定主意,只是先让陆相先行商议,列出个条陈,是否恢复,还要请母后定夺。”赵昺知道自己在归朝途中,暗示王应麟放出风声,已经有了效果。当然不能承认是自己要做的,而是说成众臣的意见,想想又施礼道,“另外,还有事想与母后商议下。”
“官家请言!”杨太后也颇感兴趣地道。
“母后,如今我们已将蒙元远逐千里之外,临安可暂保无忧。而皇兄的灵柩尚在孤岛,虽四时有人祭奠,但我不能亲祭,想将皇兄迁回攒宫暂厝,待收复中原,与诸位先帝归葬祖陵;另一事,想为母后制金册、金印,行大典,立正朔。”
“官家好好的,怎生又说起这些事情?”杨太后听了心中狂跳,但依然面露不悦地道,“官家早先也曾提过,哀家不是说过初回江南,国事艰难,一切暂缓吗?”
“唉,母后大义,儿子甚是欣慰。但今非前时,一者外夷大败,过境可安;二者国库稍丰,还有余力;三者……三者,儿子担心一旦失了天意民愿,想做也力有不逮,还是早日促成才能心安!”赵昺轻叹口气道。
“哀家还是那句话,只要我在,便无人可动摇官家之位!”杨太后厉声道。
他心中明了,德祐帝却是正牌奉诏继位,而自己和景炎帝皆是群臣拥立。虽说事急从权,但终归是抢了人家的位置,若是全氏母子南归,自己和景炎帝及眼前这位都尴尬。但官家终归是自己一手抚养大的,母子感情深厚,而德祐帝与自己毫无感情可言,其要上位定然是立全氏为太后,削了他们的封号,甚至为绝后患将自己母子诛杀。
而今官家骤然提及此事,倒像是安排后事,也可想见其在迎德祐帝归朝之事上压力甚大。可其在这个时候,还在为自己和皇兄灵柩之事操心,想见孩子是多么有心。杨太后当然也清楚其中可能也掺杂私心,甚至有要挟之意,而自己何尝又不是如此。自己在临安沦陷后逃出宫去,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气,死一帝、立一帝,其中艰难只有自己清楚。
现下形势好转,官家甘冒奇险御驾亲征,打下了这大好河山,有了当下的太平。杨太后当然不愿意让人来‘摘桃子’,拱手让出自己千辛万苦才得来的好日子。而皇帝肯定也不愿意,他现在手握重兵,又有朝中一班近臣的拥戴,怎肯束手就缚,自己若是支持此事,弄不好就是母子翻脸之时,自己又何必做这些里外不讨好的事情呢!
“谢母后体谅!”赵昺再施礼道。他虽然不知道太后心中百转千回,但是看其的样子,当下在她心里,那些凡是要求迎奉德祐帝的人只怕都是敌人了。而他的心中也有了底儿,毕竟他们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赵昺清楚当下以自己的实力,太后的决定已经无法影响他的决断。可在这个时代,皇太后不仅仅只具有母贤子孝的象征意义,且是在关键时刻能扭转乾坤的地海神针。所以赵昺还是希望在重大事务上赢得太后的支持,与其决裂那是下下之策。
“窦兴,哀家与管家光顾说话了,这饭菜都凉了,你拿去换些热的来!”杨太后这时点点桌上的饭菜对身旁随侍的窦兴道。
“是了!”窦兴施礼道,挥手让殿中的小黄门和宫女将饭食撤去,亲自去催促。
“官家,恢复三省是好事,也要谨慎。那些士人看着恭顺,但是也有些倔脾气,一旦得了势,便要事事干涉。所以官家也要多个心眼儿,钱和兵都要攥在自己手里,他们才会有所忌惮。”见左右已经无人,杨太后让小皇帝靠近些轻声嘱咐道。
“嗯,儿子明白了,届时还要母后多多指点,免得出了岔子!”赵昺见其谨慎,又警醒,显然也清楚身边有外臣的耳目,自然十分高兴的应道。
“官家离京的日子,那些命妇没少进宫在哀家耳旁呱噪,无外乎就是让他们与百姓一样纳粮的事情。我也奇怪了,在琼州的时候,日子那么苦,他们也没有人说三道四,现在日子好了,反而说头儿多了。干脆都将他们回了!”杨太后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