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0章 各自妥协(1/1)
赵昺其实对于强力处置吴家也是心存忌惮的,当然他领兵回宫也不是为了给自己壮胆,而是为了‘逼宫’,不过却非是为了逼自己,却是在向朝中的士人们示威,显示出自己的决心。他这么做其实也是被逼无奈的,因为他处置皇后和吴家并非自己一道旨意就能做成的。
在琼州时,赵昺通过以财权换皇权的交易得到了军权和参与政事的权力。而他在中间耍了个滑头,借此成立了军机处,得以不通过中书门下和枢密二府独立行使权力,且可以此还对政事施加影响。但是在收复江南后,重新构建行朝中军机处已然名存实亡,尤其是在自己‘修养’期间,所有的权力基本被太后还给了朝廷。
所以在赵昺在这一阶段名义上能够公开调动的力量只有御前护军,连后宫之事都不能够独断,而处置皇后和罢黜吴家子弟即便自己下旨,也需要宰相副署才可实施。可陆秀夫和文天祥皆与吴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甚至立吴曦为后,两人也是暗中出了力的。
那么有权利副署的就只有副相刘黻和应节严了。刘黻与赵昺关系密切,且视为亲信,但是他依然不敢为此事寻他,因为赵昺知道刘黻曾上疏度宗,其放言:政事由中书则治,不由中书则乱。天下事当与天下共之,非人主所可得私也。能说出这番话来明显其骨子里还是传统的士大夫,自己与他说事,多半会碰钉子,弄不好两人还会因此心生嫌隙,连朋友都没得做了。
说心里话,赵昺并不愿意血洗朝廷,这非是临门一脚自己怂了,其一、毕竟这是自己像燕子一样一口泥一口草搭建起来的。其二、结果不可预知,真将这些士大夫们逐出朝廷,自己就不得不组建军政府,在这动荡的年代,一家独大的武人没有了制约,也许就会重现五代十国的悲剧。
所以赵昺还是希望此事能获得朝廷的‘同意’,以减少自己的压力。而最后的希望就只能寄托在应节严身上了,可没想到忘了应节严与吴潜还有关系,又代吴家送上请罪疏,做起了中间人,这就等于把通过朝廷和平解决的渠道全部堵死了,并将他逼上了梁山。
不过赵昺也从中发现事情尚有转机,吴家显示了自己的实力同时,也给自己留了个台阶下。这让他不得不服气,吴家百年官宦世家的牌子真不是白挂的,族中也皆非吴硕那样的败类,而是真有高人。他们也从自己的行为中嗅到了危险的气息,知道自家的势力让皇帝感受到了威胁,才要借此事大做文章,欲将他们除去。
而吴家世代为官经历的起起落落多了,他们知道此事只有做出让步才能够摆脱眼前的危机,毕竟他们的势力再大,也难以抗拒手握兵权的皇帝。如此要保全吴家最好的办法就是向皇帝妥协,放弃自己的爵位及子弟们的仕途,来消除皇帝的疑心。且只要保住了皇后,那么吴家在这场争斗中就不算输,一旦时机成熟仍可东山再起……
“陛下,禁止吴家子弟参加科举,这只怕吴家不会答应的。”江璆听了小皇帝的话,不禁摇头道。他十分清楚在当前的制度下,即便是世家子弟若是没有了科举的机会,也会很快的衰落。
吴家在沦陷期间,并没有赴琼参加科举,这足以让一代人丧失了入仕的机会,而若是再有十年的禁期,吴家便有两代人难以出仕。十年后,吴家老一辈将逐渐凋零,再者官场上更是风云变幻,也会有新的家族崛起,除了记得吴家此前的风光,谁也不会再将后继无人的吴家视为威胁。
“陛下的条件未免太过苛刻了!”邓光荐也是觉得不大可能,摇摇头道。他通读历代经史,自然清楚人心驱利,利益的分享永远是最重要的,一个王朝建立后,势必要满足一帮人的利益。对于那些老牌的官宦世家,背后有舆论,还有门生故吏,关系网盘根错节,就是君王也不愿意得罪,因为得罪他们成本太大。
而当初大家同意立吴家之女为后,也是处于这方面的考虑,一个成熟的国家体制,势必要考虑到方方面面利益的平衡,特别是具有一定实力的那拨人,得让他们中的一部分能站到权力核心,这样才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小皇帝却为了控制朝政,竟然以这种办法将吴家逼到了死角上,做的有些太绝了。
“许国公会答应的,他应该知道孰重孰轻!”赵昺不以为然地笑笑道。
“何以见得?”邓光荐实在想不通小皇帝为何这么有信心,疑惑地问道。
“因为其只怕熬不过三天了!”赵昺朝城楼下指了指道。
“哦,臣明白了!”邓光荐虽然心眼直,但在官场上历练多年,也非当初那个热血书呆子了,稍一琢磨便明白小皇帝的意思。被枷了一天一夜的吴硕已经是奄奄一息,跟死狗似的了,再枷两天真够呛。而吴家的计划看似完美,其实不无漏洞,这吴硕一死,则整个计划就失败了,却偏偏被小皇帝一眼识破,所以吴家是拖不起的。
“陛下,现在皇后娘娘态度如何?”应节严也是不住的苦笑,小皇帝真是自己教出的好弟子,只要有一丝漏洞都会被其抓住,并加以利用,但他也担心小皇帝后院起火,烧的其焦头烂额。
“不哭不闹,也未向太后和朕求情,冷静的让人觉得害怕!”赵昺向身旁的彩棚歪歪嘴言道。
“皇后娘娘却也是奇女子了,家族危在旦夕,仍能临危不乱,即便是男子又有几人能做到。”应节严向那边看了一眼,吴曦果然如小皇帝所言,其在楼上谈笑风生,根本看不出心中所想。
“哼,不知是福是祸啊!”赵昺却是冷哼一声道。
“陛下欲如何处置皇后娘娘?”应节严暗自摇头问道。他知道小皇帝的意指,内宫后妃太强,又有政治野心,则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就是场灾难;而若是真的贤良淑德,则亦可成为皇帝的臂助,即可随时劝谏,也能辅政。但是人心难测,谁能说得好啊!
“先生,朕也知罢黜皇后并无助于解决当前危机,还可能使吴家铤而走险。但其有过不能不惩,若是吴家仍一意孤行,朕也就不能不痛下决心!”赵昺知道老头儿是在试探自己的底线,笑笑说道。
“嗯,臣会将陛下之意转达给吴家!”应节严点点头道。
“陛下,那吴硕拦截圣驾,当众口出狂言辱及陛下,若是就此放过,只怕有损陛下威严!”邓光荐言道。
“朕答应饶过吴硕的性命,却没有答应不予惩处。其不是有个殉国的父亲吗,自可以体恤殉国烈士之后为名,赦其死罪,削去其爵位,流放鄂州充军戴罪立功。”赵昺言道,“至于皇后亲族,除许国公外皆降爵一等,夺其官位,回乡自省。许国公及长子仍留于京中府邸,以示恩宠!”
“陛下如此处置,十分妥帖,即打压了吴家,也可堵住悠悠众口,陛下刀下留人已是无比宽仁。”江璆点点头道,觉得并无不妥。
“陛下回宫后还要对皇后多加安抚,勿要使性子,引得后宫不安!”应节严想想劝道。
“唉,这真是麻烦,朕真心不知当如何自处,几位先生可有教诲!”赵昺摇摇头苦笑道。
“陛下……这后宫之事,臣等不便多言!”应节严听了老脸一红,这玩意儿自己这个当师傅的还真没有办法教,只能靠其自悟了。
“先生,如今朝中形势日趋复杂,朕想增加两位副相,协助朕处理政务。”赵昺见状心中暗乐,教你们一帮老小子一个劲儿的教训我,这等事情看你们如何教。但是也知这等事情自己也不好追问,转而言道。
“陛下,此时确需对朝廷进行调整,以求制约和填补吴家子弟门生致仕后留下的空缺。至于……”应节严知道增加副相早有先例,本朝最多的时候有七位丞相,当然也有独相的时候,他点点头表示认可小皇帝的想法,但是人选他一时也不好多言。
“朕想以江尚书入阁任参知政事,另一位暂时还未想好!”赵昺看向江璆道。
“陛下,臣……臣怎能担此重任,还请另选贤能!”江璆没有想到会有这等好事落在自己头上,但是心中却是狂喜,自己入相则江氏一门也是两代四相,足以光耀江氏门楣了。不过还是依礼推辞道。
“先生论出身,江氏满门忠烈,族中殉国百余人。论学识,先生亦是文韬武略皆精。而论忠心,先生教导朕十余年,忠心耿耿,不离不弃。如何不能为相,至于那些虚礼,咱们自家人就不必了,弄得朕也极为不舒服,好像朕强塞给先生似的!”赵昺笑笑道。
“这……这,陛下厚爱让臣无以言表,自当殚心竭力以报君恩!”江璆深施一礼道,算是接受了。
“恭贺宗保,江家又出一相,足以告慰殿帅了!”应节严向江璆拱拱手道贺道,也表明其并无异议。
“恭贺江兄晋相!”邓光荐也随之道贺道。如今小皇帝的三位师傅,两位已经入相,而自己早已入阁,小皇帝的回报可谓丰厚。
“臣以为陈仁则入相,其资历和学识皆能担当的起。”应节严知道小皇帝的意思是要大力提报帅府旧人,以抗衡江南士大夫集团,想了想道。
“朕以为其不妥,一者其乃是贵妃伯父,恐会授人以柄,遭众臣弹劾;二者,朕欲以陈任翁接任兵部尚书,兄弟二人皆入阁就够招人恨的了!”赵昺摆摆手笑道。
“嗯,陈都统以文资领兵,且又历经多次大战,还曾多次主持练兵,熟悉军务,以其领兵部再恰当不过了。”江璆对继任者的安排十分满意,尤其是陈任翁领兵多年,却一直是文官身份,这在诸多将领中也是少见的。
“如此一时间,臣也想不出还有谁可入相!”应节严已经明白小皇帝如此安排的意思。
江家同样是老牌的官宦世家,可与吴家比肩。但是护国之战中,老辈的兄弟三人皆殉国,族中子弟死伤惨重,对大宋的忠诚可谓是以血肉铸成的,可当下人才凋零,再无昔日的威势。如今即便江钲和江璆兄弟皆列相位,也难以威胁到皇权,再者此也是小皇帝完成了昔日与江万载间的承诺。
陈家相对于江家和吴家只能说是新贵,在官场没有庞大的人脉,哥俩儿全凭自己的本事挣来的富贵。而小皇帝对陈家不仅有救命和提携之恩,又在众人反对的情况下,将陈家女儿立为贵妃。他们无论是出于感恩戴德,还是为了维护自家的女婿都会不遗余力的,却又没有像吴家那样的威胁。
而小皇帝这样做便可以通过江家拉拢到一批江南士人的人心,又利用陈家掌管兵权保证了军队的效忠,如此完全可以抵消吴家的势力,正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将不利于自己的形势扭转。接下来一批老臣皆已到了致仕的年龄,正可借机再将一批忠于自己的官员安插入阁,兵不血刃的完成对朝廷的改组。
“此事也不宜操之过急,待有合适之人再行任命不迟!”赵昺若有所思地道。
“陛下,已经三鼓了,太后已经倦怠,要回宫休息!”这时王德进来禀告道。
“好,准备起驾!”赵昺点头道,“吴家之事就有劳先生从中斡旋了,先生可明确告知其,朕不担心青史留污,也不怕有人相胁!”
“臣明白!”应节严施礼道。
“恭送太后,恭送陛下!”赵昺出得彩棚,一盏红纱小灯已经缘杆升至半空,表明陛下欲回宫了,而楼上众将早已看到,列队相候齐声施礼道。
“免礼,大家尽可再快活两日,朝会之后还要继续议事!”赵昺抬手相搀,又指指众将道。
“谨遵圣谕!”众将再次施礼道。这时响鞭声响起,灯山上十数万盏灯渐渐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