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筹谋(1/1)
就在夏侯宇优哉游哉的在聊城混日子的时候,曹操这边对黄巾贼的战斗连战连捷。
为了尽量获得更大的战果,本来由夏侯宇带领,后来交给赵强和枣祗两人共同管理的那只队伍也被曹操要了过去。
由于这次曹操手下比历史上要强盛很多,不但有荀文若和戏志才还有着郭嘉,荀攸,陈宫的加盟。
所以整个队伍的战斗力要提升了不止一个档次。在曹操以捉人为主的决策下,在冬天到来之前就成功的击溃了青州黄巾贼,不但俘获了近百万的人口,而且降卒也有三十来万。
这一场大胜后,曹操可以自豪的说自己再也不缺兵源。
考虑到自己容纳不了这么多人,曹操最后在其中挑了最精锐强悍的五万人组成了青州军。剩余的其他人都分散进了兖州专心从事农业生产,作为曹操的后方补给大军。
因为基数众多,聊城方面也补充了好几万的人口。而安置这批流民就成了夏侯宇目前最重要的工作。
这么多人,并不是说随便找个空地指给他们就成,要考虑交通,运输,周围的河流水源还有足够用于耕作的土地。
为此,夏侯宇也难得从清闲中走出来。而且这个时候还到了冬天,这么多人防寒保暖与食物补给就变成了夏侯宇面前的一个大问题。
好在夏侯宇在世家子弟中间口碑良好,加上原因扶持新人。所以附近的世家都纷纷慷慨的解囊相助。
而为了确保粮食能每一分都落到实处,夏侯宇亲自带队,记录下每笔运来和送出去的物资,并且时不时亲自下到安置流民的地点,实地查看物资发放情况。
但凡是怠工误工的一律革职,而但凡敢在这批物资上搞出什么贪污受贿吃拿卡要的,一但被他查出就地格杀。
在砍了几个官员的脑袋后,这隐隐升起的不正之风也被他强势的按了下去。
而这批被砍头的官员里还有几名来自世家派来镀金的子弟,他亲自带着那人的头颅来到那世家家门之前道歉,然后当着家主的面告知了自己动手的理由,让那家家主都羞愧不已。
毕竟夏侯宇没有宣扬出去,而是亲自前来,并且语言诚恳,给自己家留足了面子。大家都是文化人,在得知了那子弟是自己作孽,并不是夏侯宇有意针对后,那家家主不但把夏侯宇迎了进去奉为贵宾,而且在夏侯宇离开的时候还倾尽全力又给夏侯宇资助了一大批物资,作为自己没教好族人,还让夏侯宇为他和这个家族保全了名节的赔礼。
一直跟在他身后的颜其看在眼中也是吃惊不已。要知道夏侯宇这聊城所有事物乃至方方面面几乎都是由这世家子弟撑起来的。
就这种情况下他出手杀了世家之人,还自己亲自用盒子装着头颅带到别人家门口,他都做好了见势不妙赶紧逃跑的准备,没想到结果是在夏侯宇三言两语之间,不但那家人怒气全消,临到走的时候,还都纷纷准备了一份大礼。
而经过这次事件,整个聊城的风气一下就好了很多,当官的也都不敢再在这个方面出问题。而正跟着袁绍打袁术、刘备和单经及陶谦诸军的曹操得知了夏侯宇的这番行动后,不由得暗暗叫好。
毕竟在这些世家眼中,一个人的性命根本比不上世家的名声。毕竟死了一人也会有其他人顶上,但是名声坏了,想要洗清需要花费的金钱和时间就不是一丁半点。
而夏侯宇的动作不仅震慑了手下官员,而且给那些世家留足了面子。自然就会出现这种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局面。
坐在聊城,看曹操带着大军干完黄巾干袁术,打了袁术打刘备,打了刘备锤陶谦,这短短一年是吧这周围几家锤了个便。
别看刘备手下有关羽张飞,但是手中士兵太少。满打满算也就两千余人,而曹操一次出击带的兵力几乎是他的数十倍。
即使关张二人在有万夫不当之勇,在大军面也被打得节节败退。
在即将到年底的时候,夏侯宇望向东方,不禁思考着一件事,徐州作为中原地区重要的兵家必争之地,曹操要发展肯定会对那下手。
但是如果向历史那样借由他父亲曹嵩被害的名义,肆意杀戮,即使拿下了徐州,也难免会出现陈宫反叛加上数十年徐州统治不稳的局面。
所以他在跟曹昂传信的过程中特地询问了一下,曹嵩果然如同他记忆中一样在徐州琅琊郡避祸。
那么要让曹操不会出现屠杀徐州的事情,第一就是得安全的让曹嵩回来。这样即使他只是当个老太爷富家翁。也不会有更坏的情况发生。
至于曹嵩没死不好找借口讨伐徐州。这事情就跟简单了,别说曹操本来在年底就跟那陶谦干了一架,借着报仇的名义去怼一波陶谦都会心安理得。
即使两人没有仇怨,就以两者不和,看不来陶谦,在这个年代,都能作为一个正当的理由。不然那袁术也不会几次三番因为曹操跟袁绍交好就互相征伐。
所以伐青在夏侯宇看来不是难事,只是得牵住曹操那飘起来的心,要知道曹操一贯是逆风稳如山,顺风浪似狗。
在自己出于劣势的适合,曹操能敏锐的找到地方的短处和自己的长项,也能做到兼听者明。但是一但大顺风了,那就是天王老子最大,我曹孟德第二的心态。
为此,夏侯宇在算计一番后,决定还是得给那曹操头上泼上一瓢冷水。曹嵩得救,青州要打,而那陈宫,他察觉到了这人最近有些不老实,手开始隐隐想伸进聊城来。
既然对方有着二五仔的心,那么他也准备顺势推上一手,他吩咐颜其,对于跟那陈宫走得近的人加强关注,但是不要露出马脚。然后自己装作不知道下面的事情,依然该做什么就做什么,躲在幕后看那陈宫到底想在这聊城搞些什么名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