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小说 > 我为国家修文物 > 第七十四章 长城战事多

第七十四章 长城战事多(1/1)

目录
请收藏本站,并多收藏几个备用站点:

“烽火戏诸侯!”

向南喃喃自语了一句,脚下不自觉地又朝前跨了一步。

一步踏出,右眼之中,景象突变。

“亡秦者胡?”

巍峨耸立的咸阳宫中,秦王嬴政穿着一席黑衣,头戴冠冕,威严地望着下方一众臣子。

“胡人肆虐我大秦边疆,掠杀我大秦子民,真当寡人软弱可欺不成?”

“令内史蒙恬将军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夺取‘河南地’!”

秦王一怒,伏尸百万!

秦王朝在统一之前的最高兵力才不过60万人,现在居然派出30万大军,可见秦王嬴政讨伐匈奴的决心之大。

蒙恬接到命令之后,立刻点齐人马,杀出边境。

匈奴人没有料到秦国大军会突然杀来,仓促应战,但哪里是蒙恬的对手?

几仗打下来,匈奴人节节败退,不仅让出了“河南地”(河套地区),而且还撤到了黄河北岸。

蒙恬又乘胜追击,一直逼得匈奴人回退700余里。

匈奴人虽然远远撤走,但秦王嬴政并未就此放心。

因为匈奴人是游牧民族,马背上为生,来去飘忽不定。

他们的军队都是骑兵,虽然远远撤走,要卷土重来也很容易。

嬴政思考再三,觉得还是得使用老祖宗的办法——修筑长城,挡住匈奴人的骑兵,不过要修就修一条长的,让匈奴人无法绕过去。

于是,他又下令,让蒙恬大军不要撤回,留下修筑长城,又从国内征了几十万劳工奴隶,送往边疆修筑长城。

随着秦王嬴政的这一道命令下达,浩大的长城工程开始了,一出悲壮的大剧也就此拉开了帷幕。

长城经过的地方,不是荒漠,就是大山深谷。

遇山,城墙就要修到山岭,遇谷,城墙就要修到谷底,起伏不定。

工地上成千上万的民夫夏顶烈日、冬迎朔风,在监工们高高举起的皮鞭下苦苦挣扎。

不知道有多少人跌下了悬崖深谷,粉身碎骨;更不知道有多少人活活累死在工地上,尸骨被砌在城墙里……

“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

向南看着这一幕,忍不住念出了“建安七子”之一,陈琳写的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中的一句来。

这句诗的意思是,如果你生了男孩,千万不要去养育他;如果生下女孩,就用珍贵的肉乾抚养她吧!你难道没看见长城的下面,死人尸骨重重叠叠,相互撑拄,堆在一块了吗?

向南心中情绪激荡,又忍不住向前一步踏出。

“孤本不欲如此,奈何人心险恶,造化弄人!”

北平燕王府中,燕王朱棣披头散发,脸上怒容隐现。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因太子朱标早逝,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

继位之初,建文帝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人,就迫不及待地采取了一系列削藩措施。

首先遭到废除的藩王,就是与燕王同母所生的弟弟周王朱橚[su],他被贬为平民,发配到了遥远的云南。

在这之后的一年内,建文帝又相继废除了代王、峨王、湘王、齐王的爵位。

燕王知道,自己也是早晚的事,被贬为平民还算好的,说不得还会有杀身之祸。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姚广孝站在一旁,淡淡说道。

“好!”

燕王眼中厉色一闪,冷笑道,“本王当‘清君侧’,以‘靖难’!”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燕王率先出手,将建文帝派遣至北平,控制燕地兵权,监督燕王行动的赵焉、谢贵等人全部擒杀。

为了排除后顾之忧,朱棣采取内线作战,以部将郭资戍守北平(今北京),迅速攻取了北平以北的居庸关、怀来、密云和以东的蓟州、遵化、永平(今河北卢龙)等州县,扫平了北平的外围。

整整用了3天的时间,燕王朱棣才控制了北平城的局势。接着,他又以清除皇帝身边的奸臣齐泰、黄子澄为由,打出“靖难”(即“平定祸乱”之意)的旗号,废除建文帝的年号,续称洪武三十二年,设立完备的中央机构。?

自此,一场叔侄反目、争夺皇位的战争,打响了!

“靖难之役!”

向南深吸了一口气,还没来得及多想,眼中景象再变!

“也先贪鄙可厌,既得岁赏,又出尔反尔,率军屡屡袭扰我边民!”

明英宗朱祁镇端坐龙椅之上,一脸怒容,“朕欲御驾亲征,让也先知道知道,我大明,不可欺!”

“陛下,万万不可啊!”

兵部尚书邝堃、侍郎于谦极力劝阻,吏部尚书王直,也率文武百官谏阻,但英宗不听。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7月15日,英宗下令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户部、兵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等大批文武官员,以及号称50万的唯一战略机动部队——京军,御驾亲征,并且不要准备,即日出发。

7月16日,在兵将不相习、士兵不能熟练使用新配发兵器、没有随行后勤保障措施的情况下,50万大明军队被一个“目不辨旌旗,耳不谙鼙角”的皇帝,以及一个专横跋扈、一无所长的宦官王振指挥着,如儿戏一般,北出居庸关,向大同前进。

24日,也先侦察得知明军主力出征的情形,佯装畏惧,主动北撤,隐蔽埋伏,纵明军骄兵,以寻找最佳作战时机。

而此时,已到达战区的明军目睹尸横遍野,人人恐惧,皆无战意。

镇守大同的亲信太监郭敬,向王振密报了与瓦剌军交锋时惨败的情景,加之出征以来风雨一直未停,刚到大同又突降暴雨,人人惊异,王振这才决定撤军回京。

也先从侦查中得知明军状况,立即率军突入,跟踪追击,势如疾风。

8月13日,也先袭击长途辗转、饥渴疲惫的明军后卫吴克忠部,吴部匆忙交战,不久全军覆没。

英宗得悉,急派成国公朱勇等率兵4万迎敌。朱勇行至今河北新保安西北40里的鹞儿岭时,遭到瓦剌军的埋伏,又是全军覆没。

8月14日,惊恐万状、又饥又渴的明军退至土木堡。当夜,便被分数路包抄而来的瓦剌军包围。

土木堡,当时是宣府通向居庸关的重要驿站,位于狼山西麓,周围百里范围内,群峰耸立,地势很高。

明军掘地2丈无水,堡南15里的一条河,是唯一的水源,然而已被瓦剌军控制。数十万明军断水,军心大乱。

8月15日,善战的也先,屡胜不骄,慎重决策,遂遣使前往明营讲和,并使军队后撤,行佯退之计,以麻痹明军。

此时,明军已断水2天,兵马饥渴难熬。

英宗见瓦剌军已退,又见使者前来,便让内阁大学士曹鼐,拟制了同意讲和的诏书,派人与瓦剌使者,一同前往瓦剌军营。

王振以为议和将成,便匆忙下令拔营,前往堡南的河里取水。

队伍南移不到三四里,瓦剌的骑兵,就从四面围攻而来。

明军惊恐,人人争先逃命,使指挥失灵,加之官兵不熟悉战前新配发的火器性能,无法使用,未经激战,即全军大溃。

瓦剌骑兵左冲右突,大肆砍杀,明军死伤达数十万人。

英国公张辅等50多名大明精英,死于乱军之中,明英宗朱祁镇被浮。

英宗被俘前,王振被护卫将军樊忠,愤而击杀。

史称——土木堡之变!

新书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