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七章 即刻出发(1/1)
朱元璋点点头说道:“男儿丈夫大事为重,当年你娘怀你的时候,咱还在外打仗呢,只能把安置在陈迪家中,你出生后咱才有功夫回去看一眼。”
朱元璋今夜是感慨颇多,絮絮叨叨的坐在椅子上跟儿子说起当年的往事,朱标也是无心睡眠了,就喝着茶陪聊。
说起那个陈迪也颇为有趣,本来就凭这照顾朱标出生这个情分,开国后因功封个侯爵也是应当的,毕竟涉及到了妻儿,老朱是承他这个情分的。
不过此人到底是商贾之流,大概在至正二十二年的时候,当时陈友谅约张士诚东西夹击应天,意图平分朱元璋的领地,应天文武官员大震,尤其是文官所属,有大半都在劝降。
朱元璋自然清楚投降了这些官员可以活,他自己以及儿子是早晚要被害死的,所以自然不会答应,何况他对自己也有极大的自信,必然有机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朱元璋明确表态后就有不少文官疯狂的朝陈友谅等人去投诚信,生怕朱元璋战败后他们遭到清算,当然也有想跑的,不过朱元璋宁愿弄死他们也不会放他们带着情报去投诚。
最后能活着逃到陈友谅那边的自然寥寥无几,其中就有陈迪一家,毕竟他本来就负责着外出采买运粮的职位。
结果就可想而知了,朱元璋经此一役潜龙出渊,直接有了鲸吞天下的气象,而那些背叛的人自然是买不到后悔药了,至正二十四年朱元璋再次到武昌督兵攻城,陈理最终出城投降,而陈迪也在当日悬梁自尽了。
朱元璋向来对背叛者都是满门诛绝,不过马皇后到底顾念着往日的恩情,保下了陈迪的妻儿家小送回老家让他们好自为之。
能保命就不错了,爵位什么的自然是不用想了,听闻陈家现如今都已经破落了,可见一家兴衰成败皆在一念之间。
若是陈迪本本分分的,陈家就彻底从一介富商大贾之家转变为勋贵豪门,而且还必然是东宫嫡系之属。
父子俩聊到子时三刻,老朱打了个大大的哈欠才把儿子赶走,朱标出了门看着天上的明月,骤然感觉一阵索然无味,也就回房睡下了。
第二天一早,神采奕奕的朱元璋又是对着即将西巡的王世坚等一干人等好一阵的教诲,然后看他们走后,才正式起驾回京。
朱标这次没进车驾里面,而是跟着义惠侯刘英策马跟在朱元璋行驾旁边,道路两旁依旧是跪满了苍阳百姓,仿佛跟来的时候也没什么区别。
出城后一路行进,中午安营歇息的时候,朱标换上普通兵卒的衣物,与韩政等人混在几十骑兵之中离营而去,直奔怀庆府城。
策马疾驰一个多时辰到了府城,自有早就等候在城门口的侍卫迎接,昨天就有三百余名府军卫换成百姓衣着在陈家粮号的接应下进了城。
府军卫属于朱家的嫡系部队了,与五军都督府下辖的卫所不同,直属皇帝的亲军京卫,掌统领幼军,轮番带刀侍卫皇宫大内,其多是当初老朱当年征战天下时收拢的孤儿。
这些人的忠心以及战斗能力远超亲军都尉府,毕竟他们不与外界接触,更没有监视探查等其他任务,唯一要做的就是应命效忠君王。
入城后众人下马走在街上,来过这儿的刘安说道:“爷,前面再走两条街就是刘记粮铺了。”
朱标点点头,看向府城沿街叫卖的小商贩们,炎热的太阳底下,吆喝的最响的就是卖酸梅汤和大凉茶的,人最多的就是剃头修鬓的铺子。
虽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但是民间总是很多宽容和权变,何况毛发旺盛的人头发胡须如果不及时修剪,可能就会长的像一团乱麻,遮盖了大半张脸,连睡觉、吃饭都会成为问题。
自唐朝社会风气包容开放,男男女女对美的追求都特别极致,剪掉头发做发型,用假发做接发,剃掉眉毛重新画眉等等都是很司空见惯,
到如今理发就更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了,不过理发依旧是大事儿,须得选个黄道吉日,并且把剪下来的头发收藏起来或者焚毁,以示对祖宗的尊敬,顺便也防止被小人拿去做厌胜之事。
朱标是没在外面理过发的,毕竟是在头上动手脚,开国前是用的朱元璋的一个乡党,开国后宫里就培训了一帮太监成立篦头房,负责宫里的理发事宜。
按老朱的规矩皇子皇女在满百日的时候,除了要剃胎发之外,还要按照各个成长阶段剪发或者是剃头,然后再按照需要剪成不同形式的发型。
有些发型简直惨不忍睹,朱标自然是不愿意的,刚开始老朱还不高兴,但也没多说什么,毕竟当时朱标学习刻苦努力,宋濂天天在他耳旁夸赞。
其余皇子们就不用说了,老二老三几个都是不学习的,朱元璋自然也不会惯着他们,这就导致皇子们顶着傻愣愣的头型好多年才开始束发留长,至今才算是有点长发及腰风度翩翩。
一直走到陈记粮铺,朱标以及韩政等七八人径直入内,其余人则是继续向前,绕几圈后再分批入内。
到了里面,陈荣言以及几个伙计打扮的府军卫都督早就翘首以盼了,见朱标安全走进来才松了口气,引到后堂行礼过后朱标吩咐道:“往后都叫少爷就行,自称也都可用我咱的,不必太过拘于礼数。“
众人纷纷应诺,若是朱标自己不开口,他们还真的不太敢说话,毕竟面对的是国之储君。
陈荣言拱手缓慢的说道:“少爷,这两日托了不少关系,也幸亏有贵人指路,收拢了大概四万多石粮食,都已经开始装车了,大概明日一早就可整理完出发,若是少爷着急,也可现在出发,留下一些人收尾即可。”
朱标点点头道:“时不我待即刻出发吧,后面的抓紧追两天也就跟上了。”
陈荣言自然无不应诺,立刻下去准备,这里只是陈家在府城中的一处粮铺罢了,也放不下四万石粮食,在这汇合不过是因为离城门近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