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英国人的反击计划(1/1)
截止二十四日十一时,明军对乌斯藏南部地区的军事行动已经进行了整整六天。
在长达九百里的战线上,三万余英印军的兵力可谓捉襟见肘,他们只能选择战术或战略要点布置防御。
也许他们一开始的算盘打得很精明,不过战役态势的迅速进展已经完全超出了大部分军官的意料——现在明军已经进入了印杜境内,阿萨姆地区岌岌可危。
英国人并不会坐以待毙,英印军司令部立刻开始紧急调整部署,试图稳住阵线并实施反击。
在调遣英印第十六步兵旅、博格拉团立刻增援之后,一周前才通过海运抵达孟买的第五皇家坦克营此刻也通过铁路运输接近了阿萨姆地区。
位于加尔各答的战区司令部中,刚刚乘坐飞机抵达的克劳德少将一出机场就径直赶来了。
作为英印军司令部的副参谋长,他此次就是专程为救阿萨姆地区于水火而来的。
面对厅堂中的十几名军官,他扬了扬拳头,“现在的情况很糟糕,仅仅依靠消极的防守是不能遏止中國人的进攻的,我们需要一次大规模反击。”
在场的指挥官维达尔中将面无表情,“反击?我的军只是一个东拼西凑的破烂而已。”
“军”作为战略单位,许多国家是不将之作为固定编制的,更多时候它其实像一个临时司令部,可大可小,可能下辖几个旅和师,也可能出现同时下辖许多个步兵师和装甲师的情况。
比如历史上的第4军,下辖英印步兵第17师、第20师、第23师,第254装甲旅,皇家炮兵第7团,后来又新增步兵第5师和第36师。
克劳德少将拿起指挥棒,步伐沉稳地走到地图前,“阁下,第十六旅、博格拉团、第五坦克营已经在路上了,我们只需要一些时间让他们部署到位。”
“中國人现在已经投入了两个师,并且还有一個摩托化旅在路上,我认为增援的这五千人能帮助稳固战线就已经是上帝恩眷了。”维达尔中将淡淡道。
“不,阁下,我们应该尝试更为大胆的战役部署。”克劳德打开了自己的公文包,拿出了一个机密文件封,然后从中取出了司令部拟订的计划。
这个反击计划的初始构想者其实就是克劳德本人,拟以英印第十六步兵旅和第五皇家坦克营为主力、配属英印第四炮兵团、另加一个廓尔喀团,组成一支特遣队。
他们将会利用己方铁路运输的机动优势,迅速部署至北方,向深入印杜境内的明军侧翼实施突破,截断他们的退路,打出一场漂亮的突出部围歼战役。
他伸出食指在地图上划了个圈,“根据中國人现在的推进速度,他们很快就会形成一个危险的突出部。如果这个圈套奏效,我们至少可以解决他们一个师。”
“但是根据情报,他们后续增援的一个旅很快就会加入战斗,大约五天就会赶到墨脫。”一名上校面带疑虑的提醒道:“如果按照这个计划,这支特遣队会迎面撞上他们。”
边上也马上有人附和,“那是中國皇帝的禁卫军,我不认为临时拼凑的特遣队能抵挡他们。”
自认为很懂中國历史的克劳德微微一笑,侃侃说道:“八十年前在南京城下,他们的禁卫军四散溃逃,只能依靠武装平民和其它军队来保卫他们的首都。这样的禁卫军只是一些贵族后裔玩乐与镀金的地方,现在又能有多大威胁呢?”
他的话倒是让在场的气氛轻松了一些,几名参谋也会心一笑。
“长官,我认为这个计划是可行的,这几天的暴雨太可恶了,我们的空军都无法实施有效支援。”一名参谋取出了一份报告,“气象预测小组估计接下来一周很大概率会是晴天,即使是阴雨天也只是不影响空袭的小雨。”
维达尔中将并没有急于表明态度,在场的军官们又讨论了一会,乃至简单的进行了一次沙盘推演。
最后促使中将下定决心的其实是一份秘密情报——己方的一队特工袭击了一座桥,半途中的混成第三旅很可能会因此无法及时抵达战场。
自己的想法要被付诸实施了,成就感满满的克劳德心满意足地离开了司令部,打算前往下榻的酒店好好休息一番。
在乘车抵达艾尔莎酒店之后,他们才发现这儿已经被冒雨打伞的记者们围堵得水泄不通了,放眼望去至少有几十名记者与其助手。
见将军的车队抵达,记者们更加兴奋了,人群一下子骚动起来,几十名军警正在奋力维持秩序。
一名中尉走到车边,敬礼道:“为了您的安全,我建议绕路通过后门进入酒店。”
“不用,现在躲避在公众看来就是懦夫在逃避真相。”克劳德一边说着一边推开车门下了车。
记者们见状顿时更加激动,有些人已经迫不及待地举起了照相机,镁条燃烧的白光一下接着一下。
一名高个子的男记者踮着脚大喊道:“将军阁下,现在前线的战况怎么样?中國人还在进攻吗?”
“是的,他们还在进攻。”克劳德回答道。
“您认为这是侵略行为么?”
“他们宣称自己是在收复领土,但我们一直认为这是非法的无耻入侵。”
“我是《泰晤士报》记者凯瑟琳,请问双方的损失有多少?”一个女记者高举着伞挤到了最前面,大声提问。
“大约几千人。”
“这是指总和吗?还是他们的?”
克劳德摇了摇头,“很抱歉,我不能透露更多。”
“您好将军,我是《华盛顿》邮报记者安妮卡,英印军队接下来会积极应对吗?”
“肯定,我们会用尽一切捍卫大英帝国的土地,也一定会取得胜利。”
克劳德和如饥似渴的记者们交流了足足一刻钟,最后才得以进入酒店。
这位听着不出名的少将其实并非凡人,至少在另一个位面的历史上他最后晋升元帅。
克劳德毕业于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参加过一战,深造于奎达参谋学院,以机敏和勇于创新而著称。在二战中他攻守俱佳,表现出色。隆美尔认为他比虚有其名的蒙哥马利要强得多,值得尊敬。
可以说一场风暴即将席卷阿萨姆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