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居然这么聪明?(1/1)
“别,你该不是想娶陈芙蓉?”赵国庆一下子跳起来,一双眼睛瞪的大大的。他可以感觉到这张国庆对陈芙蓉有些不一样,毕竟他在自己面前,打听过好几次,还追问自己有没有和陈芙蓉那个!这,自己早该想到张国庆对陈芙蓉有好感。可是,这张国庆,还真猛呀,自己要不要把陈芙蓉的事情告诉他?这一瞬间,赵国庆有些犹豫。毕竟,他也不知道陈芙蓉肚子里怀的孩子,到底是谁的?想来也是可悲,自己给宝柱当了一辈子的爹,把他养大供他读书并且给他别墅豪车还有几个公司,临死却发现,宝柱不是自己的种?真是,一想到这里,赵国庆心底就不爽!“我这不是看你,真不愿意娶陈芙蓉,而且你还说,你和陈芙蓉没有那个,那个,这不,我也没媳妇,我想问问你,你,怎么让陈芙蓉喜欢你?”张国庆哼哼唧唧的,总算是把自己的目的说出来。原来,他是喜欢陈芙蓉。但是奈何陈芙蓉不喜欢他呀,甚至连正眼都不看一下他,这让原本长相也不差的张国庆,一直急的团团转,但是却没任何办法。最后张国庆想到了赵国庆。他就想不明白,这赵国庆用的什么招?让陈芙蓉对他死心塌地的,跟家里闹翻了,三转一响三十二条腿都不要,一百块彩礼也不要,一个人拿着户口本,就为了嫁给赵国庆?看着脸涨的通红的张国庆,看着他塞给自己的粮票?弄清楚原委的赵国庆,却有些哭笑不得!这陈芙蓉哪里是死活非他不嫁?这陈芙蓉是肚子瞒不住了,她得给肚子里的孽种找一个便宜爹呀,而自己只是刚好碰上了而已。可是这样的话语,赵国庆自然是不愿意说。他只是问了张国庆几个问题,第一,他是真的喜欢陈芙蓉吗?不会在意她跟自己处过对象?第二他是发现陈芙蓉不检点,外面有男人,所以才不愿意娶她,赵国庆问张国庆不介意吗?甚至,赵国庆略有所指的说了,这陈芙蓉并不像张国庆想的那么美好。可眼里只有陈芙蓉的张国庆,沉默一会后,却是表示,他只想知道,陈芙蓉为啥那么喜欢赵国庆?那么多男人,为啥一心要嫁给他?看到一根筋,甚至有些自欺欺人的张国庆,赵国庆也有些无语。盯着他看一会,赵国庆叹了一口气,只是淡淡的说了一句。“你信不信,你到时候告诉陈芙蓉,你要这个月就娶她,她就会非你不嫁了!只是我有言在先,你若是有天后悔娶了陈芙蓉,可千万别怪我,陈芙蓉这人很有心计,而且,男女关系混乱,你,我不想害你……”看着这满脸兴奋的张国庆,赵国庆觉得一阵无语。这人,咋一根筋了?这陈芙蓉有什么好的?自己都说到这个份上了,他还不死心?最后赵国庆带着张国庆硬塞给自己的十多斤粮票,目光怜悯的看着张国庆兴冲冲的背影离开了。看到他,赵国庆都觉得,他会不会也像前世的自己一样?到死的时候,才知道陈芙蓉生的娃不是自己的种?自己话都说到这个份上,张国庆是没听懂,还是故意装作不懂或者……此时的赵国庆也懒得管这陈芙蓉,反正谁爱娶谁娶,他是不会娶的。赵国庆带着鸡蛋回去的时候,却发现院子里站着刘玉清还有夏若兰,两人正在和刘贞芳说话。看到赵国庆回来了,两个姑娘还和他打了一个招呼。原来,知青点那边也养了猪,可他们养的猪总是瘦不拉几的,只长架子不长肉,刘玉清他们就打听到,说是刘贞芳养的猪每年最大最肥。所以这会就来请教刘贞芳,想问问她怎么养的猪?刚好碰到赵国庆家里做一半的厨房倒了,而刘贞财兄弟两人,一直黑着脸。刘贞典埋怨大哥是不是沙子给多了,水泥太少了,所以这厨房的墙壁才会风大就倒塌了?刘贞财却涨红了觉得十分羞愧,这,给自己妹子修一个厨房半夜倒塌了?这可真够丢脸的。“婶子,这不怪大叔,我记得以前麻纺厂修院墙的时候,也是风大,被刮塌掉了,这青砖墙刚砌的时候确实很容易倒的……”一边的刘玉清在知道刘贞财是赵国庆的大舅后,就很自然的帮着他说话。而刘玉清是城里麻纺厂下放的知青,她平时说话,提到麻纺厂的时候很少,像这样主动提起来还真是第一次。“我也说我大哥手艺很好的,原来青砖头砌墙真的会被大风刮倒,哎呀,其实倒塌了也没啥,就是要让我大哥多耽误一天工了……”刘贞芳本来看着大哥一副难受的模样,就不知道怎么安慰他?这会借着刘玉清说的话,赶紧为刘贞财开脱。一时间这刘贞财看刘玉清越来越顺眼,两人一说又都是本家一个姓,那刘贞财和刘贞典看她就更顺眼了。只有夏若兰,却低头和赵冬雪说话,目光并不看那赵国庆。但是等到赵冬雪跑来找赵国庆,说夏若兰让自己告诉他。“这墙不是被大风吹倒的,也不是因为水泥沙子比例不对倒的,是因为有人用借助外力,用木头推倒的,要想着厨房建好,最好,晚上派人守一守!”夏若兰的这话语,让赵国庆心底一惊。家里这么多人,包括两个舅舅还有来看热闹的外人。谁都没看出来,昨晚上那厨房的墙壁是被人推到的。只有这夏若兰,一个看着文弱的女子,居然看出问题的关键?甚至还指出是有人用什么工具,说的就像是亲眼所见。而这和当初赵国庆想的一模一样,因为他那天晚上看到那随便,扔在青砖上的圆木头的时候,就起疑心了。但是那个圆木头已经被自己收起来了。可夏若兰却一口说出墙倒塌的原因,这,这姑娘,有点意思,还真是看不出来,好聪明!难怪前世的时候能考上上京的大学。赵国庆在心底赞叹了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