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 绣娘的标准(1/1)
白木板去村长家商量绣坊的用地事宜。
他在赵家椅子上屁股都没有捂热呢,白家人要在村里开绣坊的消息就通过村长媳妇的嘴在村里传播的沸沸扬扬。
大家一边感叹老白家单靠镇上的铺子发家了,一边羡慕老白家的绣坊说开就开。
“咱村里谁有本事开绣坊啊,那得向外头请多少绣娘?”有个小媳妇问道。
“那这就要问老白家了,总之肯定得下血本。”村长媳妇说道。
“绣坊开在咱们村,咱们也就是眼馋一下。这以后有了绣坊,镇上的铺子里就不要咱们的针线了。”一位大娘忧心的说道。
这句话一落,大家纷纷陷入沉默中。
神树村哪家女子都会绣个帕子打个络子拿去镇上针线铺子寄卖补贴家用,以后老白家的绣坊开张了,请的绣娘绣的肯定好又快,以后还有村里女人赚零花钱的活路吗?
“唉,这也是没办法的,谁让咱们家没有一个旺家的小姑娘呢?”一位媳妇叹气。
顺着她的视线,大家看到小福圆下了学,正朝村子里走来。
“小圆宝,听说你家要开绣坊了?”村长媳妇问道。
大家伸长了耳朵,都希望从小福圆嘴里听到确切消息。
小福圆停下脚步,点头道:“是的,要开绣坊了。”
“啧啧,看来是真的了。”胡大娘说道。
小福圆朝胡大娘笑道:“大娘,您上次缝制的口罩特别好,我们家绣坊打算请您来打络子呢,不知道大娘愿不愿意。”
胡大娘惊呆了。
她没听错吧,小福圆竟然愿意让她去老白家绣坊打络子。
要是别的孩子这样说属于小孩子胡言乱语,但小福圆不一样啊,她是乡主又是白家的宝,她的话白家哪个人敢驳。
“哎呦,小圆宝,大娘这……”胡大娘差点落泪,激动的说道,“大娘谢谢你啊,这把老骨头你还愿意要我。”
小福圆说道:“谁说您老了,您的络子打的可好看了。”
胡大娘激动的落泪,其她姑娘媳妇大娘们炸开了窝。
“小圆宝,你看我可以不?嫂子的针线活镇上铺子都说好。”
“你们绣坊要我吗?我最会绣花儿。”
“小圆宝,你们再要人的话,可以想着大娘,大娘会绣人像。”
大家围着小福圆,纷纷请缨要求加入绣坊当绣娘。而且大家清楚的知道,只要小福圆答应了,这事准能成。
本来家里就打算请村里人当绣娘,小福圆差点脱口而出。
但想了想,对着大家甜甜一笑道:“我知道啦,不过这事还要我奶奶和娘同意才行,再说了绣坊的绣工要求很高,谁想来得拿着绣品过了我娘那一关才行。”
进入绣坊的条件是她临时加的。
首先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加入绣坊,肯定要绣工出色的。
其次,她如果一口答应大家进入绣坊,会让大家不重视。
想要绣坊一炮打响,必须让大家重视起来,拿出最好的针线功夫。
“小圆宝方才说的,那就是咱们都有机会了?”
“你倒是想的美!小圆宝都说了,绣品得过了白家阿婶那一关,阿婶的绣活可是咱们村最好的。就你那绣的鸳鸯像鸭子,喜鹊像麻雀,怎么能入了阿婶的眼。”
“如果能进白家绣坊那就再好不过了,老白家实诚不坑咱们。镇上拿绣铺子,次次都压价。”
“老白家愿意收我当绣娘,我肯定铆劲干。”
……
小福圆走后,村里的八卦军团就白家绣坊议论纷纷。
人人都希望加入进来当绣娘。
赵村长听完白木板关于绣坊的用地一事,几乎毫不犹豫就表示这事可行。
“赵大哥,咱俩从小一起长大。我家里穷的揭不开锅那些年都是你帮衬,我心里记着你的情呢。镇上的铺子是白三壮的暂且不论,这个绣坊在咱村里打算邀你参股,你愿意不?”
白木板十分诚恳的对赵村长说道。
赵村长心下狂跳。
不枉是从小穿开裆裤就在一起玩的兄弟,有了好事不忘自己。
他听说白三壮在镇上的铺子越做越大,这才一年就要开到淮城了。
你问他眼馋不眼馋,当然眼馋,但谁让自家没有门路呢,白木板愿意带自己发财,傻子才不愿意。
“需要多少银子?”赵村长稳了稳心神,爽快的问道。
白木板伸出手指头:“五十两。”
这个数字是白木板和白老太太以及甄氏商量的结果。
本来白木板的意思是既然都要带村长发财了,不如直接送股,干嘛还多走一道程序要银子。
甄氏同他说,白送的反而让村长心里不舒服。
再来说赵家,虽然挂着村长,但日子也就比村里其他人略微强点,拿出五十两银子对赵村长来说有点困难。
“老哥,你要是缺银子,我借你。”白木板说道。
但是五十两银子已经很低了,开个绣坊得花多少银子?老白家愿意带自己发财已经够意思了,怎么好意思再借人家的钱。
“老弟,你能想到我……咱哥俩啥也别说了,这五十两我出。”赵村长一咬牙道,大不了把自家的良田卖出去两亩,或者去大宅子管何管家借点银子。
他一个村长,何管家总得卖几分面子吧。
“但是咱丑话说在前头,生意有赚就有折,你入了银子不一定能赚回来……”白木板提醒道。
“你这是啥话,既然我愿意入股,盈亏我都得负。”
赵村长一脸严肃,心里却乐开了花。
绣坊会折本?
扯淡吧,有小福圆坐镇,它就不可能赔。
赵村长对小福圆的福运十分有信心。
很快,绣坊的地批了下来,就在村子东北角。
白大壮和白木板父子俩给铁器厂告了假,带着村里男劳力盖绣坊,村里的女人们也不闲着都在铆劲绣自己拿手的绣活。
老白家这些天的门槛差点被踏破,每天天刚亮,村里的姑娘媳妇大娘们就捧着绣好的作品来让甄氏检阅。
得到甄氏夸赞的,则高兴的落泪;
得到甄氏委婉批评的,则回去再接再厉。
最终,村里十八位绣娘脱颖而出,录为白家绣坊第一批绣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