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评弹里的一份本真(1/1)
今天还有些时间,继续写一点吧。
还记得2018年开始写《七剑下天山》的回评,那时候先看一回,然后捋一下故事,把想评论的点儿拎出来。
写着写着,我还发现一点,那就是把武侠小说和现实的知识点结合起来,效果会很好的。
而且看武侠小说的都是青春期的少年,那时候除了意气风发,要让世界知道我是谁之外,也需要有知识的铺垫和支撑,他们需要对社会有一定的了解。
这时候我想起了小时候听的评书和苏州评弹。
苏州评弹有一个特色,它会化进化出,不像传统的戏曲,一个人只能扮演一个人物。
而苏州评弹是一般两位演员,一男一女地居多。
然后所有的人物都是他们来演绎,用行话来说,那就是起角色。
传统的戏曲会让人身临其境,会把人带入到故事里面。
而苏州评弹则是会把人带入故事之余,还会跳出故事来总结,比如说,书里有一些人物是这样做的,按照那时的情形,以及人物的性格是该这么去做的。
可是,这样的做法会有什么不当,以致于引发什么后果。
那么正确的该怎么去做呢?
苏州评弹里都会说出来的。
所以在听书之余,还可以学习社会学。
有一阵子我是听得津津有味,前些年,我自己去评弹的书场听书的。
一个上午有两场,从上午8:30开始,说到10点左右,休息一会儿,然后继续,说到中午。这样才10元人民币,然后还送一杯茶。
有时候我都不好意思,自己带了袋泡茶,问他们要水就行了。
现在哪里还有10元的消费呀。
跟他们交谈,才知道评弹是国家扶助的剧种,青年演员也不容易。
真的,上台的演员非常年轻,不过二十来岁。
那正是风华正茂的时期,有很多选择的。
说书那是非常清苦的。
但就是有人安之乐之。
所以一场书听下来,我是非常感动的。
故事好坏还在其次,关键是场中人不多的,也都是一些老头老太太,他们退休了没事做,来凑凑兴,打发时间。
说实话,现在的年轻人就算有精力,也不见得有时间,忙里忙完,里外一把手,真的无法到书场来听书。
可是小孩子如果喜欢听书,喜欢书里的故事,去书场听听也是不错的,会学到很多社会学的知识。
这些知识教科书上未必会有,影视剧什么的,也要看缘分。
而根据故事来提炼道理,再把道理分析给你听,教你怎么应用,真的是苏州评弹的特色。
据说那时候苏州评弹的演员也都是苦出身,不过他们都是值得敬重的。
试想自己无论吃了多少苦,看到了下一代,出于本能和恻隐,都希望他们会好一点,更好一点,不该走的弯路,能少走就少走。
出于这样一份苦心,把自己的经历和人生道理融化在书目里,去告诉每一个观众,这样一份心意,难道不值得敬重吗?
也难怪以前对于评弹演员侧称呼是“说书先生”。
是雅称,也是尊称。
多接触评弹,也有一点好处,那就是无论碰到了什么挫折,还是有一份爱心在那边的。
听了书目,就感受到了爱心。
所以我想把这种传统,融化在自己写的小说,或者是书评里。
毕竟孩子都会长大,在人家小的时候,善待人家,也许长大了也未必会特别关注,可如果在人家小的时候,去欺负人家,借着人家的兴趣,只是当人家是工具,想沾光得好处,那么今后不搭理的居多。
因此觉得苏州评弹有一份本真,我也想把这份本真延续下去。
当我写书评的时候,想到还有苏州评弹在默默地护持,心里也会踏实很多,于是就写了下去。
好了,今天暂时写到这里吧,真的累了,晚安!
2020年9月9日(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