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小说 > 锦绣盛唐 > 石化厂开工

石化厂开工(1/1)

目录
请收藏本站,并多收藏几个备用站点:

那些负责勘测的人拿到全新设计的仪器之后工作效率马上大幅提高。

圆规角尺之类的工具更是让他们在绘制地图时省力了很多。

李治提出来的很多新工艺更是让城外的工业园成为了一些商人的主要目的地。

眼下园区的空房已经卖出了大半,整日来往于工业园的人更是多达几万人。

这些人有些是在此常住,有些则是来此地进购商品然后运往其他地区进行贩卖。

工业园生产的蜂窝炉等商品早已经不止冬天才会有人使用。

很多自己不耕种土地的人家已经将它当做了烧水做饭的主要工具。

这里生产的瓷器也早已成为了抢手货。

首先是因为李愔带人研究出了许多新型染料能够使瓷器的色彩更加丰富鲜艳。

再加上使用了先进工艺提高了烧制温度。

因此这里出产的瓷器已经达到了大唐的最高水平。

这些瓷器的售价虽然比较高,但是却深受外国商人的青睐。

如今已经成为了各国商人购买瓷器的首选。

这里出产的丝绸也因为价格合理品质优良而深受人们的喜爱。

因此自然吸引了很多流动商贩。

流动商贩的大量涌入使得这里的坊市变得更加热闹,售卖的商品也更加丰富。

这就给居住在这里的居民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吸引了更多人来这里购买房产。

其中居住在长安城偏远之地的百姓就是购房的主力。

而他们卖掉的房产又在裴明礼的带动下成为了其他商人的购买目标。

然而到了此时所有人都还没有意识到裴明礼的收购行为已经越来越少。

即便偶尔出手也是接手一些相连的地块。

如今裴明礼的手中大概掌握着不到两个坊区的土地。

他此刻正在等待着李治的命令,准备开始下一步计划。

他知道这种等待的时间可能会很长。

因为眼下工业园的房产还没有售完,而且长安城的房产需求还不够火爆。

眼下购买城内房产的还只是那些氏族和富商。

他们购买房产仅仅只是在进行投资。

而真正想要买房居住的外来人口还很少。

这就意味着长安城的吸引力还不是很足。

而李治的解决办法就是加快工坊的建设,以此来增加用人需求。

延州的石化厂已经部分建成。

李治派到这里的负责人是李愔的一个学生。

他的名字叫唐乐康,对石化方面有着很高的天赋。

别看他的年纪还不满十八岁,但是他却是李愔的所有学生中做事最为稳妥的一个。

此时他正和颜立本,一起关注着一台蒸汽挖油机的运作。

随着蒸汽机的巨大轰鸣声响起,这台挖油机开始上下摆动。

一桶一桶的石油被从地底抽取上来然后被装进油罐运送到不远处的蒸馏塔。

在钻井旁边还延伸出了一条管路。

这条管路的作用就是将油井里面的少量天然气转移到不远处进行燃烧。

颜立本疑惑地对唐乐康问道:“此中气体既然能够燃烧为何不干脆加以利用?”

唐乐康道:“此处油田含有的气体非常稀少,不值得为此再增加一套设备。”

颜立本又一次问道:“直接收集起来应该不用花费太高的成本吧?”

唐乐康摇头道:“颜少监想得过于简单了,气体中含有大量有毒物质,想要使用还需多道工序进行加工。”

颜立本听了这话以后点了点头。

他想不到其中还有这么多门道。

接下来两人又巡视了一下其它区域。

这些区域有的已经完工有的还在建设。

想要全部完工可能还需要几年时间。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因为条件的限制,许多工艺都没有合适的设备可以直接完成。

因此目前只能先一边生产一边解决设备问题。

这也是颜立本来到这里的原因。

他需要彻底了解石油生产的所有工序才能针对性地研发设备。

在这期间很多分解出来的原料只能完成一部分工序然后利用实验室方法进一步加工。

不过暂时来讲这已经够了。

因为后续的产品也暂时也达不到大规模生产的条件。

即将开建的工坊也是以人工为主。

比如一些经过合成的面料就需要大量的纺织工人。

随着炼油厂的投产工业园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建设。

这些工坊将主要生产各种合成纤维,然后纺织成各种面料。

生产工艺将由李愔的学生们提供而机器的设计和制造将由杨思齐带人负责。

他是李治府中的幕僚这些涉及私人产业的事情还是由他主持比较好。

何况他现在也收录了几名学生,正好可以借此机会锻炼学生的能力…

经过一个多月的研究李愔终于带人研发出了一种新的纸张。

李治经过一系列的验证之后感觉非常满意。

这种纸的表面虽然不是很光滑但是无论是耐水性还是韧性和抗揉搓性都非常符合要求。

于是李治便让李愔根据这种纸的特性继续研究适合的油墨。

以便能够满足苛刻的印刷要求。

而他自己则是焦急地等待着李世民给他安排的学习人员。

这个时代的交通实在是难以形容。

李治的一封奏折即使是使用加急的快马想要送到长安城都要十来天的时间。

而从长安派人来到此处又要经过将近一个月。

李治在广州城里建造的房屋都已经快要完成了,然而到现在银行的事情却还差着许多重要的环节。

又是半个多月的等待之后李世民派来的十几名户部官员终于来到了广州城。

这是他与王珪等人商量了半天以后才定下的人数。

有了复式记账法和专门的会计账本,户部的人手就有了一些富裕。

因此就将这些人派到了广州学习。

李治看到眼前的十几个人觉得数量实在是少了一些。

于是他只好私自做主又从广州城这边招募了几十人。

然而加上这些人也只能勉强将长安和广州两地的银行初步运行起来。

至于后续的安排李治便只能将情况汇报给他老子,让他和大臣们去商量解决。

新书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