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小说 > 不宋 > 352.新机制

352.新机制(1/1)

目录
请收藏本站,并多收藏几个备用站点:

对于燕王的决定,陈韡和李直都感到有些忧虑。
陈韡权衡再三,还是劝谏道,「殿下,老臣以为,用严刑重典治乱,在短时间内,确实能起到良好的震慑作用,从而快速平定本次乱事,不过却也极可能埋下隐患,不利于长久啊。」
或许是为了表现自己的价值和忠心,李直也跟着说道,「此番乱事,多有形势户参与支持,给予一定惩戒也是理所应当,但过犹不及,不管怎么说,乡间治理还是要靠这些人来维持,过于严酷难免会让他们对朝廷离心离德,渐行渐远,甚至越发背道而驰,那么广阔乡村就会陷入长久动荡与无序……」
等李直说了一大堆,陈韡又接着道,「老臣了解过殿下所创的田庄制,对底层治理上的确有很大的提升,但前提却是需要对土地集中经营,可福建千山万壑,田地分布支离破碎,根本没有集中经营之可能,这种情况下,还是只能依靠形势户来协助朝廷治理底层乡间。」
听了这些话,赵孟启深锁眉头,陷入深思。
这基层治理绝对不容忽视,否则上层建筑再精美,也只不过是沙碉,随时都会垮塌。
古代华夏的官僚体系通常都以州县为最低一级,所以县官成为「亲民之官」,也就是所谓的「皇权不下县」。
但是仅靠有限的几个县级官吏,怎么可能亲自管理好辖境内所有百姓呢?
因此必然要有一个更加基层的行政组织,来完成各种税赋徭役、治安等差事。
在宋代,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基层治理体系,根据不同地区和不同群体的实际情况,具体模式会有差别,大致可归纳为保甲和乡约。
总体来说,都是由一群不拿或者少拿官俸的乡里民众来担任各种职务,也就是职役制,以实行「以民治民」政策。
虽然乡里行政组织的性质偏向于自治,但履行这些差事也是需要能力及相关资源的,而贫民显然是不具备这些的。
于是,这基层权力就由居乡官户形势户、士人、地主、财主、大宗族大家族等「富民」所垄断。
以富民治理乡村基层,在对国家助益及维持基层社会秩序的作用上,确实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因此两宋社会内部相对稳定。
但是其中的消极影响也很多,诸如转嫁赋役、巧取豪夺、欺凌贫弱、违法犯禁等等屡见不鲜,朝廷对地方的掌控越来越无力。
朝廷不是没有发现这点,但内忧外患不断,导致财政入不敷出,已经没有足够经济资源来加强基层治理,只能听之任之。
并且此时的士大夫,不再像以前那样把精力和目光关注于治国平天下,而是将修身齐家放在了首位,开始越来越多地经营与自己利益密切的地方事务了。
他们大量的生活在乡间,把持基层政权成为「土皇帝」,一旦朝廷为了国家利益而要损害他们的私人利益,他们就会阳奉阴违,阻挠反抗。
如果不是赵孟启折腾,他们还能和朝廷保持着相对平和的相处,拖着整个国家慢慢腐烂下去。
现在因为赵孟启的不识趣,非要割他们的肉,于是他们采取了更为激烈的方式来对抗。
赵孟启也不打算惯着他们,可目前来看,纯粹以武力手段只能治标,还是得设法收回基层治理权力才是根本。
思考了良久之后,他看着陈韡李直二人说道,「我认为,原本的乡里制度虽然还能勉强维持,可其实已经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了,而此时恰恰是改制的最好良机。」
陈韡感到疑惑,「殿下此话是何意思?朝廷也曾经有过加强控制乡村的意向,奈何……」
赵孟启摆摆手道,「无非就是朝廷权威不足,财政困顿,又缺乏有效监控机制罢了,
但如今有足够的武力震慑,权威已经不是问题,而财政问题我也正在逐步解决,最后也就是需要设计一个新的机制,我有个还不成熟的想法,或许可以在古田县试行。」
陈韡和李直都来了兴趣,「不知殿下有何妙策,臣洗耳恭听。」
赵孟启理了理思路,「大致上,就是将乡约、保甲、社学、社仓四者进行有机结合,具体做法就是在每一里设置一所社学,由社学老师甚至学生按新订乡约对乡村事务进行管理。」
「以往的乡约其实主要是道德教化,而且由百姓自由入约退约,缺乏强制性,而新乡约则要把民间纠纷的化解、女干佞贼盗的惩治、官差钱粮的收缴、经济农桑的种植统统融入其中。」
「尤其要对经济生产进行重视,比如说,每年先由社学在春耕之前张贴告示讲明某日省耕,进而在该日派出相关人员分赴农田监督耕作,发现有荒芜农田、消极怠耕者即施以训诫,夏日谷熟之时再如法炮制、外出省稼,发现同样土质的田地上禾苗长势旺盛者即加以奖赏……」
「朝廷也会分类收集古今农书,详解各种作物的生长规律,再编为简明易懂的书册下发到社学,由社学向乡民推广,同时,社学也要将民间出现的优良农作之法收集起来,如此相互促进农业技术的发展。」
「如此一来,通过帮助农民提高收入,社学自然就会慢慢在民间建立威信,有利于履行乡约上的其他职能,至于税赋钱粮以及社仓则依然由富民继续负责,社学进行监督……」
「当然,社学依然负有教学任务,主要是启蒙,里中子弟凡是在八岁以上、十五岁以下,均需送至社学就读,每年十月上学,三月放假,夏秋之时在家中帮忙,学习三年后,如成才无望,可结业回家,若是资质优良,则进入乡学,县学……」
「束脩的话,初期由皇家教育基金进行补助,后期农户条件变好后,再由学童家庭自备,税赋中也可以抽取部分进行补贴……」.
「……向全社会招考贫寒士子作为老师,刚开始的启蒙并不需要多高的学问,而同时,仿照平江府学的模式,对福州府学进行改革,以培训后续老师……」
「这种新学的体系,将与以往不同,不再只教四书五经,还将因材施教,把工农商医等各科纳入,虽然无法一蹴而就,但平江与临安的改革试验还是很成功的……」
赵孟启一说就是大半个时辰,让陈韡和李直二人听得一愣一愣。
陈韡喃喃道,「说来,百姓一般都敬重读书人,更加尊重师长,老师在他们心中还是很有地位的,应该愿意服从管理,而这社学农忙之时专注与管理农事,农闲时教书育人,似乎也是可行。」
「臣有一点不明,这皇家教育基金是?」李直问道。
「这次那么多参与谋反的大户,冥顽不化者,查抄所有财产,变卖后充入基金中,比如他们的田地,可以卖给无地农户,至于农户要是没钱也不难办,皇家银行会向他们提供专项低息贷款,还有一些愿意认罪改过的,也得缴纳一定罚金作为惩戒,同样充入基金,……」
赵孟启已经盘算好了一整套计划,「大致思路就是这些,具体细节稍后再推敲完善。」
在他的这一套设计中,并没有完全摒弃原本的乡村制度,却让社学成为权力构成中最重要的部分。
而社学在乡里两级充当管理者及监督者,到了县州等级别,则充当监督者,大致上有一点点议会的影子。
以前朝廷选择利用科举选拔平民参政,打破了世家的垄断政治。
但现在屠龙少年成了恶龙,士大夫集团开始成为一颗毒瘤,那赵孟启再进一步推进教育普及,由最基层开始,打破士大夫们的垄断。
要施
行这个计划,除了政治上将遇到强大阻挠之外,最大的问题就是需要海量的经济投入。
但此时的宋朝说缺钱,那只是朝廷缺,而官僚地主阶级却掌握着巨大的财富。
原本,赵孟启只是打算用坑蒙拐骗,把这些人手上的钱弄出来用。
偏偏福建这帮豪强作死,弄出一个叛乱,这不是自己给了赵孟启明抢的机会么?
当然,毕竟不是阶级革命,赵孟启也不能把所有士绅都赶到绝路上去,还是准备留有余地的。
于是他向李直说道,「李运判,我有个重要的任务交给你,不知你可愿意接受?」
李直还在拼命消化着刚才那些信息,听到这话,用了好一会才反应过来。
「殿下但有所命,臣赴汤蹈火亦在所不辞。」
赵孟启满意地点点头,「很好,按你之前所说,这次福建有一小半士绅豪强都卷入了乱事中,于情于理,将来这些人都要伏法,但杀戮太重也有干天和,所以我希望由你代表我去向他们申明大义,若是有人愿意就此迷途知返,那就还是大宋的好臣民,我也不会太过于苛责,不然等大军扫荡过去,他们就只有家破人亡的下场。」
「啊?让臣去游说?」李直脸都白了。
「怎么,你不敢?放心,不是让你去送死的,我会派一百名禁卫给你提供安全保障,而且不需要你直接前往叛乱中心地带,只是先去南剑州、建宁府、邵武军,这样你身后有大军为靠山,大约没有人敢向你下手,毕竟杀了你也没啥好处……」
赵孟启说的这些只是聊以慰藉罢了。
李直心中苦笑,也知自己没有拒绝的资格,「臣领命!」
赵孟启拍拍他的肩膀,「任务虽然艰险,但无论你成功还是成仁,我都绝不会亏待你的。」
成仁了还说什么不亏待,难不成用金子给我打棺材么?
李直腹诽着,然后认真听取赵孟启传授的章程。


新书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