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司胜(1/1)
司莽希望借魏军战胜之机,把后军武卒中缺失的弩箭补足;但信陵君考虑,应优先补充前军的战损,因为城中虽藏有弩和箭,但由于城小兵少,弩不过千,箭不过十万,仅够装备一千人。信陵君没有说出来的意思是,武卒的武器从来都是自备,而身为武卒,爱惜武器如同爱惜生命;如果武器遗失了就能够从公帑开支,国家哪有财力维持。
司莽见信陵君把球踢给自己,感到很无奈:自己已经提出建议,要把弩箭补充给后军的新武卒,是你不同意啊!怎么还要我“熟筹”?你要补给前军,那也要快做决定;战事正紧,最不应该做的就是把弩箭藏在武库中。
陆陆续续地,各营的辎车次第开进城来,运载次日所需的粮秣。张辄他们又忙乱起来,核对着节符和车乘,盯着他们往车上运粮,惟恐一不小心,被谁多装了一筐。城里也套上两乘车,信陵君、司莽和司空同乘一乘,先往右营。行前问候了大梁尉,大梁尉得知首日战事还算顺利,不住口地称扬“大王恩德”,但婉拒了一同前往右营的建议。
信陵君在右营辎车还未回来之际,先到了右营。早有瞭望望见,通报进去,梁尉公子早早迎出营来。信陵君没有带门客,身边只有十名武卒作为卫士。信陵君道:“首战而胜,特备粮秣,与诸君共飨。”
梁尉公子见两乘车共载来五十筐粟,遂下令道:“每伙来搬一筐,今夜尽饱。”
右营的运粮车虽然未归,但营中并非等米下锅,而是每夜腾清辎车,升火造饭后,辎车去运第二天的粮食。现在两营烟火正烈火,士卒们都在用石头磨粟脱粒。忽闻鼓声响起,随即传来命令:“将军飨士卒,每伙搬粟一筐!”各伙伙长领着两人过去搬粟,结果只搬空了一车。
梁尉公子把剩下的一车粟都令人搬到大帐后面,那里还有几筐粟。梁尉公子道:“非臣敢私公粟,实备不虞之需也。”
信陵君道:“公子之言是也。然则公子正在城下,但有所需,尽取于城中,又何虑焉!”梁尉公子也未争辩,不过简单地道:“书曰:‘惟事事乃其有备,有备则无患也。’臣愿事斯言。”梁尉公子把跟随信陵君而来的武卒都放在帐前,和自己的家臣、卫士、军使们一伙。自己和司空则陪着信陵君一伙一伙地慰劳。信陵君恭敬有礼,一一折身下士,士卒们不知应对,惶然地站着,听着伙长与信陵君对答些听不懂的话。临走前,伙长还舀一小碗粟米汤奉与信陵君等,三人分而饮之。
两营二十多伙,一一慰劳,花了大约一个时辰,天色已黑。信陵君和司莽混了个水饱,悄悄找地撒了尿,就一起回城,再往左营而去。十名武卒各食一碗粟,虽无盐梅,也不尽饱,但也垫了底,有了气力。回到城中,前往左营的辎车已经准备好,而左营自己的辎车已经装好第二天的粮食回营了。张辄早已派人给司胜传了话,司胜亲自引着十名武卒来城下迎接。信陵君便让中营的武卒回营,自己与司莽、司胜同乘一乘,领着十名武卒和两乘辎车,前往左营。
与右营相比,左营显得文静许多,这让信陵君感到有一些意外,想不出为何同样的部队在不同人手中呈现出不同的样子。三乘车进了营,司胜下令击鼓。全部士卒随着鼓声肃然起立,在火堆旁就地列队。司胜高声道:“将军劳军!”钟鼓声大作,士卒们在长官的命令声中,以足顿地,发出“踏踏”的声音。
司胜回声对信陵君道:“请将军!”和司莽一左一右站在信陵君身后,信陵君顺着司胜指示的方向向前行进,两营司跟在后面,身后是两乘辎车和十名武卒。每经过一伙,司胜都要大声叫喊:“将军劳军,与粮一石!”身后的武卒就从车上卸下一筐粟放下。信陵君拱手当胸敬礼,说些慰劳的话;士卒则在伙长的带领下,高声喊道:“嗬!嗬!嗬!”然后便悄然无声。
信陵君将两个营从头走到尾,也花了一个时辰,一口水、一口粮也未吃到,而全体一千多士卒也都全程静立,任缶中的水带着粟米上下翻滚。这一幕让信陵君目瞪口呆,惊奇不已,不知道仅仅两天,一个士气涣散部队怎么能整顿得如此纪律严明!
巡营结束,司胜将信陵君带到大帐旁,命人端来一碗粟粥,双手奉上。信陵君叉手还礼,双手接过。一整天水米未进,信陵君又饥又渴,虽然粟粥滚烫,但他还是直接放在嘴边,小口啜着,无盐无梅,只放了几片不知道是什么的叶子,但信陵君却感觉十分香甜。他对司莽、司胜道:“愿与二卿同食!”三人各端一碗粟粥,来到帐口坐下,士卒们则围在火边,远离了他们。
信陵君道:“卿不数日,而得行伍整齐若此,令人钦服!”
司胜道:“但得其形,未得其神,战时犹不堪用!”
信陵君不明其意,望向司莽,希望听到他的意见。
司莽道:“司胜两日,日日操练行列,但有差迟必罚,无差者必赏。胜亦为士卒先,立于风中日下,竟日不辍,是以有今日之功。”
信陵君道:“敢问胜卿,以何赏罚?”
司胜道:“优则擢为什伍,劣则举石,量其过以应其数。”
信陵君听闻,不禁呆了:从来军中刑罚没有举石的,用这当奖罚,几乎像个玩笑。
司莽道:“法外施法,非司胜莫能为也。其所擢什伍,不拘一格,皆颇堪任。”
信陵君道:“站立竟日,宁无劳乎?来日阵上,可有妨碍?”
司胜道:“但劳其心,体力日增,君上无忧。”
信陵君道:“此法得之于谁?”
司胜道:“此孙子之秘也。”
信陵君大喜道:“胜卿得孙子之传乎!魏何幸也!”
司胜苦笑道:“臣何德,能承孙子之绪!但得之唾绪耳。”
信陵君有些失望,但仍不放弃地问道:“贤者何人?”
司胜道:“臣母,吴女也。其父承孟尝门下,久居于魏,乃姻家焉。臣幼时,偶闻诸祖行议论,得一二言耳。他者不能及,惟知其学乃承孙子之绪。时幼,闻孙子之名而笑,故志之。”
信陵君大惊道:“孟尝之门,吾尽归之,错失贤能,吾之罪也。愿告以名,吾将往请罪!”
司胜道:“吾祖廿年前已逝,身前略无薄名,君何知也!”
信陵君道:“愿闻其名及其平生事略。”
司胜道:“臣时年幼,诸事不通。盖闻于母曰,其名素,夷门外以酒垆为生。”
信陵君道:“孟尝何以知之?”
司胜道:“初则走贩吴齐间,故知之。后奉孟尝命,榷酒于大梁,世无知之者。吾家素贫,颇得其助,复以女妻之。以姻亲故,方知其承受孟尝也。”
信陵君道:“吴父既以女妻令家,必有其可观者也。令尊现在何处?”
司胜黯然道:“齐国一役,死于临淄城外。以功,臣以弱冠得入营也。”
信陵君道:“令尊必非常人也,固何人?”
司胜道:“臣父早逝,未及营司也。”
信陵君慨然道:“可惜贤才,辱没一生!”
司胜道:“父没后,母伤心泪尽而亡。臣以入营,得保残生。偶忆及诸父祖一二言,辄行之,每有奇效。乃知孙子不吾欺也。”
信陵君道:“愿闻一二。”
司胜道:“昔者,吴王愿试之以孙子,与宫中美人百八十人而练之。孙子三令五申,卒斩二宠姬,妇人左右前后跪起皆中规矩绳墨,无敢出声,而得整齐,虽赴水火犹可也。此臣所以整行伍之速也。”
信陵君道:“善矣哉,卿之道也。如魏之将率如卿等,何强秦之不破也。”
司莽道:“司空身为士卒先,司胜以治军胜,皆闻名于军中。”
司胜道:“司莽者,实吴子再世也。排兵布阵,有独特之妙;整军治卒,赏罚得当,士卒无不爱且畏之,愿为之死!”
信陵君道:“孤寡闻,不识英雄,诸卿恕之!今者得见英雄,孤之幸也。愿卿早晚教训,勿以不才而弃之!”
二人道:“臣岂敢!”
三人言谈间,忽有卒来报,“城中有使来”!三人站起,往营外而去,果见一名军使持节立于营门外。信陵君道:“何言?”
军使道:“大夫遣使,请将军回城议事!”
三人一惊。信陵君道:“时起仓促,无能得闻高论。愿俟之异日。”
司胜道:“军情紧急,臣谨送君上!”
放在一边,由专人看顾的革车被牵过来。信陵君和司莽上车,示意军使也上来。军使连忙摇手道:“臣不堪车,不敢乘!愿步行随之。”两人也不勉强,与司胜拱手相辞,司莽驾车而出,只几步就加速到快步,直奔华阳城门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