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章 五月(1/1)
整整两个月的时间,整个江南都忙碌得热火朝天。
这样的景象,纵观汉人开发江南以来,也是从未有过的场面。
一年三季的稻种,那不是粮食,那是希望。
从收粮开始,到计数入库,再平地翻地,一直到再次移栽种苗。
当第二季稻种彻底种进农田之后,江南已经进入了炎热的五月。
但江南炎热,热不过江南百姓对于劳作的热情。
因为江南各大世家,终于在收粮结束以后,宣布了第一季稻米属于百姓的消息。
没错,第一季稻米,完全属于种地的百姓。
未来三年之内,江南世家不再接受任何形式的租子。
未来三年,每一年的三季稻种,都有一季完全属于百姓。
三年之后,百姓们种植三季稻种,只需补足朝廷的税收,再给主家缴纳三成的租子,剩下的粮食也全都归属于百姓。
并且,江南的百姓可以自由到官府上户籍,可以自由选择成为良民还是继续做佃户。
自魏晋第一次衣冠南渡以来,江南的大多数百姓便只能以江南世家的佃户这个身份来生存。
他们种出来的粮食,他们的所有财产,他们的老婆孩子,乃至于他们的生命都属于江南世家。
这是第一次,他们有了自己做主人的感觉。
听到各大世家宣布了这个消息之后,许多百姓先是难以置信,紧接着便陷入了猛烈的狂喜之中。
他们欢呼,他们雀跃。
江南世家轻飘飘的一句话,代表着他们从此以后可以挺直了腰板做人,也代表着从今往后,他们将不再是谁的私产。
江南的百姓们爆发出了极高的生产热情。
除了江南八姓提供的农田之外,许多荒野烂田泥塘,都被百姓们变成了良田,种上了新式稻种。
对于垦荒开荒之事,百姓们即便是累到脱力也乐此不疲。
这是江南百姓们今年的收获。
而对于江南八姓来说,他们的收获只会比百姓们更大。
只不过,百姓们收获的东西是看得见的,世家的收获是无形的。
声望!
这是一种看不见,但真实存在的东西。
江南世家最大的收获,便是声望上的巨大提升。
对于江南世家来说,放归一些佃户不过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
他们千百年来所积累的财富足够多,放归一丁点人口撼动不了他们的根基。
他们现在有名,有钱,唯一缺的就是政治资本。
所以现在他们更注重怎么将家族重新带回巅峰。
而江南世家想要积累政治资本,最好的方式就是在民间不断的提升他们的声望。
在江南之地累积声望,不过是他们计划之中的一部分。
他们真正的战场,在关中。
两位学问大宗师入职大唐百川学院,让江南士族这个近乎被北方人遗忘的庞然大物重新进入了天下人的视野。
尤其是对大唐士林造成的冲击,更是不亚于一场超级大地震。
所有人都在惊叹。
原来大唐不止有五姓七家有读书人,原来河东六姓在江南士族面前也只是后起之秀,原来江南那等传统意义上的烟瘴之地,竟然还有明珠遗存。
江南士族就好比玄幻小说之中那种只在传说中听过的隐世宗门,因为一些不可描述的原因退出了世人的视野。
当他们重新出山的时候,一定会让世人震撼不已。
江南士族在这一点上,可以说已经做到了极致。
当然,各个利益集团的争端对李让没有什么影响。
在天下大势面前,个人的力量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
更何况李让的性格也不允许他去干太多惊天动地的事情。
所以在第二季粮种种植结束以后,李让便又回归了咸鱼生活。
白天调戏一下府中娇俏可人的小侍女,管教一下随时想要出门闯祸的问题少年们,晚上和几个老婆畅聊一下人的身体结构,这就是李让的全部了。
众所周知,平淡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
李让觉得他都还没闲几天,时间就已经来到了贞观六年的五月端五。
大唐初期,还没有端午的说法,而是称端五,即五月五日节。
晋周处《风土记》解释:“端者,初也。”端五本意是每月的初五。
而端五改名端午,则是要到唐玄宗李隆基上位之后的事情。
不过,端五虽然还不是端午。
后世很多端午这个节日上有的活动,大唐初期却是一点不少。
比如吃角黍、防五毒、睡穴枕、系续命丝,划龙舟,祭祀屈原等。
角黍,就是大唐的粽子,以宽大的树叶包裹梗米,咸蛋,大枣等配料蒸熟,而后投掷进江水之中,这个过程称之为投江祭贤。
同时,五月五日节,也是大唐仅次于元正和上元两个节日的盛大节日,唐人认为一年之中这一天阳气最足,所以选在这一天防五毒。
侯府作为地地道道的大唐勋贵,像今日这样的节日那肯定是要庆祝的。
所以一大早李让就被几个老婆从床上拖了起来,给下人们发钱。
没错,侯府的庆祝方式就是这么简单,发钱。
主要是什么雄黄啊角黍都有下人去准备。
主人闲的没事干,只能靠发点钱才能显示一下存在感。
发钱,从纨绔到下人,每人一贯钱。
发完钱,就领着全家人去城外看龙舟。
大唐的龙舟属于观赏之用,还不似后世那般非要争个输赢。
所以李让带着全家人和一群纨绔来到扬子江畔的时候,就只能看见几艘龙舟慢腾腾的在江面上划水,最多龙舟之上有妙龄女子手持角黍往江水之中抛洒。
但即便如此,扬子江两岸依旧是人山人海。
李让不太明白看几艘慢腾腾的龙舟划水的意义何在,在他看来,龙舟就该像离弦之箭,你争我抢我快你慢。
但架不住几个女子看得津津有味。
所以,李让也只能陪着他们在扬子江畔干站了半个时辰。
比李让更耐不住寂寞的是十一个半大的少年。
少年们站在江畔,个个抓耳挠腮,一脸的不耐烦。
偶尔朝龙舟瞥去一个眼神,大多也是落在了龙舟背上的妙龄女子身上。
总而言之,就很无聊,特别的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