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章 焚书坑儒的原因(1/1)
第一百二十六章 焚书坑儒的原因嬴政瞬间明白了秦安的意思,大秦的儒家是提倡分封制,恢复周礼。汉武帝时期的儒家,提倡国家大统一。然而问题又来了,淳于越等一群儒生代表着儒家,这群纨绔的酸儒很难处置的。“先生,你说始皇帝会焚书坑儒,是不是因为儒家之人一直嚷着要分封天下的关系?”嬴政问道。扶苏一惊,道:“父亲,你这话是什么意思?”难道父皇想要焚书坑儒?只是这句话他不敢问出口。嬴政立马制止了扶苏,道:“你闭嘴,让先生回答。”秦安感觉气氛有些严肃,旋即说道:“焚书坑儒这件事,其实有好几种原因造成的。其一就是去村长所说,这是郡县制和纷纷制的造成的。说白了就是李斯和淳于越之间的权力相争。李斯害怕始皇帝同意淳于越的提议,那时候,淳于越的权力就会越来越大,会威胁李斯。”嬴政颔首道:“这个很有可能,统一六国时,朝中就因为分封制和郡县制而争论不休,最后始皇帝鉴于周,导致春秋战国时期战乱不断。于是最后听从李斯的建议实行郡县制。”“恐怕始皇帝自己也想实行郡县制。”秦安说道。“不过话说回来,村长,你对当时的情况挺了解的吗。”嬴政一愣,立马顺道:“这些村里都有记载,但是没说焚书坑儒的原因。”“原来如此。”秦安恍然大悟。嬴政见秦安信了,心中舒了一口气,以后可以将所有事情都推给村里有记载了。其他人也纷纷舒了一口气。“先生。”扶苏说道,“难道你也认为始皇帝焚书坑儒是正确的吗?”秦安摇头道:“对不对不是我说了算的,小苏,这都是两千年前的事情了,不要较真。”“可……”“住嘴,让先生把话说完。”嬴政直接阻止了扶苏的话。“诺。”秦安见此,继续说道:“其二就是始皇帝为人十分自负,认为自己的功绩比其他人更高,比三皇五帝更高,从古至今没有一个人有他厉害,未来也没有一个人的功绩能够超过他。所以始皇帝所烧掉的内容,显然并不完全是儒家经典。还有其他诸子百家所讲的内容,也有颂扬三皇五帝以及之后君王们功绩的。所以始皇帝之前的三皇五帝和其他君王所做的功绩流传下来很少。”嬴政顿时尴尬无比,他自负吗?好像并没有吧。然后他看向章邯等人,说道:“始皇帝自负吗?”众人连忙摇头摆手,齐声说道:“没有。”嬴政旋即看向秦安道:“先生,你看,大家都说始皇帝不自负。”秦安笑了笑,他们都是你的人,你又是始皇帝的后代,当然都是向着始皇帝的,这么明显的事情,难道我还要说出来不成。嬴政被看的有些尴尬,立马顺道:“第三呢?有没有第三?”秦安笑道:“当然有,第三就是所谓的“焚书坑儒”,是始皇帝不满意天下的那些方士们欺骗他的表现。我应该说过始皇帝焚书坑儒是因为他不想别人炼制金丹,不想背别人知道自己一直想着长生不老。而且坑杀的绝大多数都是方士。”“也有假扮方士的儒生。”扶苏说道。“小苏,我说了绝大多数是方士,儒生肯定也有,估计诸子百家也不在少数。当然,具体情况也只有当时的始皇帝知道,其他的我就不清楚了,你可以去问其他人?”秦安回答道。扶苏还想要说什么,却被嬴政的晚上阻止了。嬴政说难:“先生,可否还有?”“有。”秦安说道,“第四,这个有人怀疑所谓的“焚书坑儒”,是后世儒家学者们的一个阴谋。因为经过焚书坑儒一事,儒家彻底的走向低迷,到了汉朝,汉武帝刘邦兴奋的是黄老学说。也就是黄帝和老子相结合的学说,这个学说又和儒家学说大不相同,没有办法让他们再入朝堂。于是儒家就通过认为秦始皇是“焚书坑儒”,把自己塑造成受害者的形象,重新获得统治者的同情和肯定。最后董仲舒结合了当时的朝廷环境,提出了大统一的学说,并且让汉武帝直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中第四只是怀疑,其他三项说的有理有据。当然了,真实情况,只有回到了两千年问始皇帝才能知晓。”问朕?朕还没有焚书坑儒呢?你问朕,朕怎么知道。“父亲。”扶苏一脸肃穆的问道,“您认为始皇帝为何要焚书坑儒?”嬴政脸色一沉,道:“我觉得始皇帝是要告诉天下所有人,这天下是始皇帝的,任何人想要干涉就要做好被坑杀的准备。”“这不是暴.君之行吗?父亲岂能这么说,始皇帝功盖三皇五帝,理应成为一代明君,怎么能凭个人喜好而随意坑杀他人。”扶苏再次说道。“住嘴,始皇帝之事岂能是你所能评论的。”嬴政怒道。“村长(父亲),请息怒。”公子高,章邯等人纷纷作揖说道。秦安跟着说道:“村长,不要为了已经死了两千多的人跟自己的儿子发脾气。始皇帝是好是坏,天下人都有资格评论。有可能当时被人说是残暴之君,对后世而言确是功不可没的一代始皇帝呢。”嬴政收敛了脾气,缓缓说道:“你说的对,始皇帝的功过自然有后人来评论,不用我们来评论。”秦安叹口气道:“始皇帝征讨六国,战火四起,盗匪横行。只有重用法家,才能震慑宵小,使大秦江山稳固,百姓得到安宁。然就算天下一统之后,大秦依旧有虎狼环虎狼视。北有匈奴,南有南越,西有戎狄。始皇帝为了稳定好不容易统一的中原,只能四处征讨,以求天下太平。可每一次征讨,靠的都是百姓的税收,用的都是百姓的子孙。所以导致百姓的怨声载道。始皇帝征讨次数越多,百姓背负的苛捐杂税也就越重,也越来越多的家庭没有儿子,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