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三章 他却不知情(1/1)
赵晓兵也是醉了,这老徐是咋搞的嘛,他在罗城就犯下这样的事,跑到汉中还是这样,哎。
第二日,他亲自去凤州道观找老徐吃酒。
老徐的确不知情,但是居住得久了,他还是观察到和他一起云游过来的道人行迹可疑,引起了他的注意。
故而交往甚少,也没有泄露当初他们在罗城的太多细节,只是为奸人提供道观这个上佳的掩护场所和徐道长特殊的身份办事而已。
但也让敌人准确获知了赵晓兵的活动轨迹,精准实施袭击。
考虑到老徐成功研制炸|药对新军的特殊贡献,他只好另想办法处理这个呆子了。
他让徐静安排情报处将道观作为隐蔽工作点,安插人员扮作道人常驻道观,变相地将老徐保护起来。
再回南郑,他想到情报部在临安也有人,为何这次官家欲嫁女,老曹都知道了,他却不知情。
赵晓兵想到了莹莹,这女子待甘、青之战落下帷幕就返回长安了,难道是她起了小心思?
看来自己得亲自去关中一趟了。
眼看着要过年了,穆欣哭闹着不许走,最终还是说服了他们,红菱现在掌管着尚武院,却坚持要去保护他。
赵晓兵将朝清、马文彬和杜通判请来交代,说汉中的变革告一段落,衙门机构也设置起来了。
要对官员进行整顿,首先将那些百姓告的多,意见大的官员调离岗位,弄到汉中来集中学习。
朝清再展开秘密调查,证据确凿即行抓捕,一步步将汉中整治清明了。
四人又密谋一番才散去。
次日,他告别二女,走子午道去关中。
经过不断的修缮,若要轻装行走,子午谷的道路已经成了汉中来往长安最方便、快捷的途径了。
只用了八天时间,他就来到长安城。
古月桥和莹莹早在城门外等候了,城门口还挂起了两个巨大的红灯笼。
一进长安城里就感觉到与去年的不同,大街小巷都张灯结彩,春季气氛已经浓郁起来了。
一起吃过饭后,月桥简单报告了今年的税赋和调入甘肃,青海的西进干部情况后离去。
他抱着莹莹就钻寝室了,一阵疯狂后屋内恢复了平静。他搂着莹莹问“临安嫁女之事为何不报?”
“奴家知道哥儿是来问罪的。”
赵晓兵听到她又自称奴家,翻身压上去说道:“哪来的奴家?”莹莹知道说错了,咯咯咯直笑。
“还笑。”他开始在她身上下其手,不停的挠痒,好一阵之后莹莹求饶了,他才背靠着她躺下。
“早就知道临安的打算了,怕哥儿分心,报告了易师傅,师傅也说先瞒着。”赵晓兵不说话了。
只要知道只要给易山说过就行了,都是出于关心才这样做的。
他怕的就是私自按下不报,这种行为有了可不得了,将来他不是要变成聋子,瞎子。
其实他内心里也知道,这个女人是不会背叛他的。
只是最近发生这么多事情,连老乡熟徐道长那里都藏着奸细,给他的压力太大了。
莹莹在背后挠他,身上又热了起来,他转过去紧紧地抱着莹莹说:“知情不报,问题严重,必须狠狠地惩罚。”
接着屋内春光再现,又上演了一场针对雕花大床拆迁大戏,枪口一致对外惩罚起大花床来了。
次日醒来,他慵懒地伸了个懒腰,睁开眼睛看世界,金黄色的晨光已经照射到窗棂上了。
莹莹见他醒了,端来了一碗荷包蛋,他说:“哇,四个,这么多啊,我吃不了。”
两人在床边上你一个我一个的把早饭吃了才出去。
莹莹告诉他,已经通知了李兴志他们后天一起来开会。
他见太阳还可以,叫在院子里晒太阳。
马上有人搬来椅子,茶几的摆放好,他习惯了将脚翘到茶几上,一边喝茶一边晒太阳。
莹莹在边上给他读报告:晓军报告甘肃,青海划分27州、72县,州县设置完成,抽调干部也安排完毕,政务体系建设基本完成。
保宁府剿抚并用,大小金川平叛已经完成,报告今年粮食丰收,全境安宁,得牛羊五十万,牲畜养殖平衡。
莹莹不懂养殖平衡是什么意思,问他,赵晓兵眯着眼睛说就是地上长起来的草正好够牲口吃。
莹莹听了继续报告:康宁府报告全境完成县域划分,设置12县和贡嘎山一个冰川保护区。
目前境内平安,已经在金沙江沿线筑起关隘,初步完成防御体系建设。
莹莹不明白,康宁府为何要设置一个什么冰川保护区?一脸茫然地问他,康宁府在干啥?
他说冰川的价值无穷,他都难以估计,就依他们做嘛。他心里暗笑他的索朗大哥,安逸咯,当了康宁大总管,硬是要仿照后世整起来了。
要是这高原上人足够多,他怕要把后世甘孜的十八个县区一齐划上了。
吃过午饭,他和古月桥研究工作,让莹莹带着红菱出去转转。
赵晓兵给古月桥讲:“新年快到了,我想利用报纸做些宣传。”
月桥说:“前一段时间收复甘肃,青海,我们已经做了战斗英雄的系列报道了。”
“哦。干得不错。今后我们的报纸如何办?你要认真思考一下了。目前关中一张,汉中一张,罗城一张的。这三张报纸如何进一步统一口径,主题明确地做好宣传。你先考虑一下,年后我们具体来搞一搞。你现在先写一篇来谈谈文艺是为什么人做的,如何做好普及与提高的问题,歌颂和暴露的问题。”他依照后世的说法,竹筒倒豆子哗啦啦就是一大堆。
赵晓兵说前些年朝廷的文字狱影响还未消除,错罚之人虽有纠正,但还不彻底。
我们新军要向社会发出一个准确的信号,就是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言者无罪,闻者足戒,坚持实事求是。
他叫月桥思考一下,一次说不清楚,就写他几次,一论,再论,又论的来他三次四次,详细阐述岷江军的主张,还是以警钟为笔名发表,传信其他两张报纸跟进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