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神隐山海经 > 第1137章 有莘亭

第1137章 有莘亭(1/1)

目录
请收藏本站,并多收藏几个备用站点:

神隐山海经正文卷第1137章有莘亭话说崔星河,骑着马回到驻地,见到崔遇和崔夫人,没有一点儿好脸色,劈头盖脸的骂道:“混账王八蛋!你们养的好女儿!忤逆不孝,无媒私奔,六亲不认,还敢联合外人,坑害家中老祖……”

崔遇很惊讶:“什么?莺儿不是被掳走的?”

“什么掳走!她半夜三更,趁我不注意,溜到百丈开外,跟那李尘均骑着一匹马,一起逃走了!”

“啊?竟然是这样?可是,您老既然追上去,为何不将她捉回来?你怎么受伤了呢?莫非对方事先布置陷阱?”

“没有陷阱!我与李尘均单打独斗,输给他了!”

“李尘均那小儿,岂是您老的对手?”

“他有一口,削铁如泥的宝刀!劈碎了我的剑,斩了我胯下的马!宝刀尖端,冒出尺许长的白光,我没注意那道白光,没有及时躲避,所以被伤了耳朵……”

“怎么会这样?”

“你这混账玩意!手下有如此高手,竟然不知道!自家女儿,与他早有奸情,你也不知道!还将此人带在身边,酿成如此祸患,让我受奇耻大辱,真真气煞我也!”

崔星河这老头子,骂起人来滔滔不绝!

崔遇被骂得狗血喷头。

崔夫人低头不吭声。

前些日子,崔夫人晚上找女儿说话,发现女儿不在屋里,问过婢女之后,知道女儿喜欢偷偷溜出去,却没有仔细调查,她溜出去找谁。因为崔莺身轻如燕,普通人是追不上的。

此时,崔夫人获悉女儿跟李尘均私奔,心里莫名舒了一口气,过了好大一会儿,她开口劝道:“三叔公,您别骂了。此事不宜宣扬,就说莺儿被歹人掳走,免得得罪中山王,给崔家惹来祸患。”

崔遇心里很生气:“不行,我得找附近军营借兵,把女儿追回来。”

崔夫人道:“别追了。李尘均这个人我还是有些了解的。六年前,他救了我和两个女儿。莺儿若跟了他,未必会遭受凌辱,或许她能开心些。”

“与中山王的的联姻呢?这可是父亲订下的婚事,牵涉到整个家族的大计。”

“六礼未完,聘书还没有送过来。再者说,清河崔氏那么多女儿,若推脱不过,还可以找人替嫁。”

崔星河骂了一阵子,一口气发泄出来,又感到有些后怕:“他奶奶的,老夫修炼一辈子,拥有百年功力,竟然不是小儿对手!不得不说,姓李的小子手下留情了,否则我这项上人头保不住。”

崔遇有些不敢置信:“他的功力有那么强?难不成他是隐门弟子?”

不知从何时起,世间流传隐门说法。

没有人了解隐门的来历,但隐门弟子行走江湖,留下许多神奇的传说。

此后,崔家车队到了风陵渡,过了黄河,进入潼关,抵达长安城。

崔遇做了有名无实的“特进”,他的儿子崔瑜担任“黄门郎”。

秦汉时,宫门多油漆成黄色,故称黄门。《后汉书·百官志三》:“黄门侍郎,六百石。掌侍从左右,给事中,关通中外。及诸王朝见于殿上,引王就座。”

崔遇写信给中山王,没有遮掩女儿“被掳走”的惨剧,由他兄长的女儿嫁过去,依旧完成了联姻。

崔莺和李尘均逃走之后,没有一路南下前往江南,而是向南渡过黄河,进入伏牛山区。这里依旧算是河洛地区。

伏牛山区的腹地,有一个老君山,距离老君山不远,有一片村落,唤作“有莘亭”。

“有莘亭”就是后世的栾川县。

古代人口稀少,十户为一里,十里为一亭,十亭为一乡,十乡为一县。也就说,一亭约有一百户人家,一乡有一千户人家,一县有一万户人家。

要说后世偌大的栾川县,只有一百户人家,那肯定是不对的,但在西晋时期,整个中国只有3500万人,到东晋时期,经历八王之乱、五胡乱华、衣冠南渡之后,人口数量迅速减少,大概只剩下1740万,还不如后世的广州,一个城市人口多呢。

李尘均走到这里停了下来,因为他发现,这里有残存的灵气。

老君山风景秀美,有人称它“天下无双圣境,世界第一仙山”。

春秋时期,老子李耳在此归隐修炼,使之成为“道源”和“祖庭”。

李尘均感到很稀奇:“这儿怎么会有灵气呢?难道是老子当年封印的地脉?老子李耳乃是太上老君的化身,他能封印地脉也不奇怪……”

既然发现了灵脉,他自然不舍得离开了。

他让手下部曲伐木建造房屋,开垦荒地。

后世的栾川县有33万人口,说明它有很多可以开发的荒地。

老君山到洛阳有160公里,这个距离说远不远,说近也不近,既适合修炼,又算不上离群索居。如果需要粮食物资下山采买。

李尘均有一枚仙珠,可以容纳大量物品,每年跑一趟洛阳就够了。

崔莺打小跟师公和师娘在山里生活,过惯了悠闲的乡野日子,这样的环境倒是能住的惯。尤其是,她发现不知何故,只要跟在李尘均身边,便能感受到一股灵机,让自身的修炼加速数倍。正因为如此,她愿意追随李尘均去任何地方。

那些个部曲则未必,他们不是修士,在老君山住了三个月,有人觉得无趣,生出离去之心。

李尘均也不阻拦,等到山中和山脚的木屋建好,给每人发一些钱币,将他们送走。

因为人各有志,有人喜欢过刀口舔血的日子,也有人不喜欢置身乱世,身如浮萍,随时都会丢掉性命。

半年之后,留在老君山的只剩下二十人。

重阳节,秋高气爽。

崔莺跟着李尘均登上老君山,四处眺望。

低头一看,她发现南边低洼出风景秀美,隐约有一条河蜿蜒流淌,笑道:“郎君,我们去那边看一看,可好?”

“好啊。”

两人从山顶下来,向南有舍身崖,不远处便是伊河,风景秀美,宛如十里画屏。

他们在山间走动,发现前方不远处有个山谷,雾气朦胧,似乎有白色的云气。

“咦,这里的灵气更丰富了。难不成灵脉的根位于此处?”

新书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