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二章 捷报(1/1)
夜已经深了,赵煦还没有休息,大殿中灯火通明,他伏在书案上,更在处理着今天最后一份奏本。
虽然已经是春天了,但夜晚的寒气还是有点重,赵煦身子弱,这时也不禁咳嗽了两声。
童贯这时端上一杯热茶,然后轻声道:“官家,夜已经深了,要不早点休息吧?”
“不行,宁复他们在前线打仗,后勤方面绝不能出半点问题!”
赵煦却摇了摇头道,说完又轻咳了两声,这才把奏本看完,然后写下了批语。
“宁复那边可有消息了?”
赵煦合上奏本,然后拿起茶杯喝了一口,这才询问道。
“暂时还没有消息,最新的消息就是他们已经拿下辽国南京析津府,但西北军那边的进攻却不太顺利。”
童贯立刻回答道。
前段时间宁复率领新军猛然杀进辽国,这件事也在大宋引发了巨大的轰动。
刚开始朝堂上一片反对之声,甚至有人叫嚣着要把宁复抓起来问罪,然后交给辽国,以平息辽国接下来的怒火。
然而让这些人做梦都没想到的是,宁复的进攻竟然十分顺利,甚至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将析津府打了下来。
要知道这可是辽国的南京,而且还是辽国最繁华的城市,连这里都如此轻易的被宁复打下来,那么剩下的十几州,现在看起来似乎也没什么难度了。
于是在这种情况之下,朝中的风向也为之一变,开始有人为宁复说好话,甚至明确表态支持进行的北伐,更有甚者,还想让宁复挥师北上,直接打到辽国的中京和上京,将辽国给灭了。
对于朝堂上的这种转弯,赵煦也早就习惯了,不过他却深知,宁复打下析津府只是完成了战略的第一步,接下来能否打下其它州府,以及最重要的大同才是关键。
可惜这个时代的信息传递太过落后,许多消息都延迟的厉害,所以赵煦现在也不知道宁复那边最新的战况。
“不过官家也不必太担心,据皇城司传来的消息,辽东的女真人叛乱,将当地的辽军杀的大败,并且立国号为大金,这下辽国腹背受敌,恐怕也根本抽不出兵力去支援燕云了!”
童贯看出了赵煦的担忧,于是再次开口道。
“这倒是个好消息!”
赵煦闻言也终于露出几分喜色,随即又叹息一声道。
“说起女真人,这件事也多亏了宁复,当初要不是他力主支援女真人,恐怕也不会有现在这种局面。”
“谁说不是呢,当初奴婢与清平伯一起出使,刚见到那些女真人时,奴婢也觉得这帮野人根本难以成事,谁能想到短短几年时间,他们竟然都能立国了。”
童贯这时也笑着说道。
不过童贯虽然明着是夸赞宁复,但实际上也是在提醒赵煦,在女真人的这件事上,虽然宁复占着最大的功劳,但他童贯却也有苦劳。
“宁复不光是重视这些女真人,而且他还曾经叮嘱过朕,说这些女真人不可小视,甚至日后可能灭了辽国,到时甚至会威胁到咱们大宋。”
赵煦也来了兴致,将一些宁复私下里和他说的话也讲了出来。
“这话说出去肯定没人相信,但现在想想,还真有可能,万一他们真灭了辽国,那咱们接下来就要直面女真人的威胁了。”
童贯也露出凝重的表情道。
“是啊,所以我才说宁复有远见,早在多年前他就已经开始考虑现在的事情了。”
赵煦说到这里时,也露出几分微笑。
他也在庆幸自己慧眼识珠,从人群中一眼就发现到了宁复这个人才。
“官家,若是清平伯这次能够顺利的收复燕云十六州,那是不是就该封侯了?”
童贯这时犹豫了一下,随后这才试探着向赵煦问道。
“封侯算什么,宁复若是大胜而归,朕定要封他为国公,若不是有祖训,异姓不得封王的话,朕都想给他封一个定北王了!”
赵煦想到收复燕云的功绩,当即也兴奋的一拍桌子道。
要知道收复燕云可是他们老赵家的一块心病,当初太宗皇帝北伐,结果却大败而回。
真宗年间辽太后率兵,从燕云十六州南下伐宋,更是逼得大宋君臣差点南逃,后来好不容易才被逼着签下了檀渊之盟,年年向辽国送上岁币以保平安,虽然宣称是兄弟之国,谁家兄弟要花钱才能保平安的?
“官家英明,其实以清平伯的功劳,封国公的确是实至名归!”
童贯当即一记马屁拍上。
他和宁复不但私交不错,而且彼此间也有一些利益往来,所以童贯当然愿意看到宁复身处高位,到时也更方便互相照应。
想到即将要收复燕云,赵煦显得更加兴奋,最后还是在童贯的再三劝说下,才让他回到寝宫休息。
不过就算是躺到了床上,赵煦还是因激动而没有什么困意,最后他也不知道熬到几更天,才终于迷迷糊糊的睡着了。
第二天有早朝,所以赵煦也早早的被童贯叫醒。
因为昨晚睡的太晚,赵煦也感觉脑子昏沉沉的,不过他是个勤勉的帝王,所以只要身子撑得住,他就不会耽误早朝。
所以在洗漱过后,赵煦穿戴整齐,这才在童贯的陪同来召集文武官员议事。
最近朝堂上最热的当然就是宁复他们的北伐,所以赵煦刚一来,立刻有许多大臣上本奏议,有些是实务,比如关于北伐需要的后勤物资,以及人员调动等等。
有些则是一些对北伐后的规划,比如打下燕云后如何治理,如何派驻官员等等,毕竟这么大的一件功绩,谁不想蹭点功劳?
赵煦虽然没睡好,但这时尽情愉悦,加带着精神也好了许多,对于大臣们有用的建议,他也一一应允,朝堂竟然难得一团和气,没有往日争吵的景象。
不过就在这时,忽然只听外面传来一声高呼:“大捷,燕云大捷!”
随着一声声的大捷,报信的人也飞奔进到大殿之中,双手托着一份刚刚从前线发来的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