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北宋之天生反贼 > 第二百二十四章 塌方式腐败

第二百二十四章 塌方式腐败(1/1)

目录
请收藏本站,并多收藏几个备用站点:

童贯来了,但只是路过,所以仅仅在大名府呆了两天就离开了。

对于高公纳参奏自己的事,宁复并没有放在心上,毕竟新军的操练方法是经过赵煦同意的,所以别看现在朝堂上吵的凶,但赵煦那边肯定会帮宁复顶住压力。

不过童贯去青州查案这件事, 却让宁复格外关注,为此还特意和童贯聊了好一会儿。

说起来青州这桩贪污赈灾粮的案子,童贯也十分的恼火,毕竟如果没有桩案子,他说不定还安安稳稳的呆在京城里享福呢。

青州大旱,从年前就一直没有下雨雪,直到今年夏天,终于演变成一场大旱。

青州本来是有名的产粮地,现在旱灾一来,整个青州几乎是颗粒无收,百姓们别说吃饭了,连喝水都成大问题了。

在这种情况下,朝廷也立刻调集粮食赈灾。

得益于这几年大宋并没有遇到什么大的天灾,西北的战事也已经平定,各地的粮食储备都很充足。

再加上旱灾也只局限于青州一带,范围也并不是很大。

可以说只要粮食调过去,再解决百姓饮水的问题,青州这次的旱灾很容易就能度过。

然而让人没想到的是,赈灾的粮食到了青州,竟然直接少了一半,至于这一半去了哪里,谁也不知道。

而且剩下的一半也没多少发放到灾民手中,全都被层层克扣,最后十成粮食,可能发放到灾民手中的还不到一成。

对于百姓来说,别的可以糊弄,但唯独肚子不能糊弄, 毕竟肚子里没粮食,那可是真的会死人的。

当初郭二爷之所以造反,就是因为遇到了天灾,再加上辽人的欺压,直接导致了灾民起义。

青州那边的情况也是一样,百姓们没有吃的,只能四处流窜,更有人趁机鼓动灾民造反。

要知道大宋内部可不是铁板一块,恰恰相反,民间各种反动势力层出不穷,比如多年后的方腊起义,就是借助宗教起家。

就在一个月前,青州有大盗聚集上万人,率兵攻打县城,虽然没有成功,却也让朝廷大为震动。

更加巧合的是,有人这时进京敲响了登闻鼓, 状告青州上下数百名官员,蛇鼠一窝、勾结奸商, 倒卖赈灾的粮食。

告状的是个名叫李声的年轻人, 他父亲是青州的一个判官,为人刚正不阿,不愿与其它官员同流合污,于是悄悄收集那些人贪污的证据。

却没想到李声的父亲还没来得及向上禀报,就被当地的官员察觉,结果就在某一天晚上,一群强盗杀进李声家中,将他们全家上下二十七口,全都杀掉灭口。

更让人恼火的是,在李声全家被灭口后,青州的官员却将罪行推到灾民头上,声称是灾民合伙洗劫了李家。

李声在事发的当晚刚好外出,这才躲过了一劫,而且在事后也有人暗中追杀李声,想要斩草除根。

幸好李声十分机灵,化妆成灾民,一路乞讨这才逃出青州,随后赶到京城告御状为全家申冤。

赵煦也没想到青州的局势竟然烂成这样,当地的官员不但贪污赈灾粮,甚至连官员都敢杀,简直是胆大包大。

本来朝堂上正在为宁复操练新军的事吵成一团,结果青州的案子一出,反倒暂时给宁复解了围,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转移到这件惊天大案上来了。

“真是好大的胆子,上下勾结,把持一地,用后世的话说,就是塌方式的腐败!”

宁复这时也低声自语道。

塌方式腐败在后世也经常见到,更别说大宋这个时期了。

甚至宁复可以肯定,塌方式腐败绝不止青州一地,毕竟这个时代交通不便,信息传递更是落后,因此地方上的官员只要抱团,绝对会发生这种塌方式的腐败。

只不过这次青州的官员胆子实在太大了,不但贪污赈灾的粮食,更是敢对官员下手灭口,这简直就是无法无天。

所以赵煦在得知这件事后,才会无比震怒,特别是青州上下几乎所有官员,几乎全都牵涉到这桩大案中。

这让赵煦对整个文官集团都产生了极大的怀疑。

要知道青州那些官员在官场上可不是孤家寡人,每个官员背后,都有种的得益关系,比如亲戚同族、师生、同窗等等。

这些得益关系交织在一起,几乎可和将半个朝堂都联系起来。

而且大宋对官员的监查也十分严格,御史台主要就是监察百官而设。

另外地方上还设有通判,而且朝廷还经常派遣转运使、按察使、观察使到各地去监察,一般都是由御史担任。

除了明面上的这些,暗中还有皇城司的探子,同样也有监察官员的职责。

可是青州出了这么大的案子,这些监察机构竟然全都没起到效果。

往深里一想,这对赵煦来说绝对是一件天大的事情,因为这意味着他手中的皇权已经被人腐蚀掉了一部分。

所以赵煦在震怒之后,也根本不相信朝堂上的那些官员,甚至连皇城司都被赵煦在心中打上了问号。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赵煦才会派出身边最为信任的童贯。

童贯是宦官,平时大都生活在宫里,很少能与外官接触,所以他在官场上也基本没什么得益瓜葛。

最重要的是,宦官没有后代,不需要为后代做打算,再加上他们手中的权力全都来自于皇帝,因此他们对皇帝才是最忠诚的。

“明朝中后期,文官集团与宦官集团争权,背后其实就是皇权与文官集团的冲突,没想到大宋也出现这种情况了!”

宁复这时再次自语道。

他很理解赵煦的处境,如果换做是他的话,恐怕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虽然官员中肯定有不少人忠于朝廷,不与贪官污吏同流合污,但朝堂上忠奸难辨,赵煦也不知道谁能信任,如此一来,他选择自己最信任的童贯也就很正常了。

不过这件事也给宁复提了个醒,赵煦对整个官员集团都产生了怀疑,自己同样也属于官员的一员,而且自己又不在京城,接下来该怎么和赵煦相处,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新书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