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小说 > 锦衣 > 第二百六十四章:朕的银子这么好拿

第二百六十四章:朕的银子这么好拿(1/1)

目录
请收藏本站,并多收藏几个备用站点:

京城这边,张静一依旧还是每隔几日要去东林军校的。

军校现如今,两支教导队被调去了封丘。

剩下的除了一支教导队,便是一个特别行动教导队了。

当然,在这里也招募了许多教员,教员什么稀奇古怪的人都有。

其中一个特殊的机构,便是研究所。

招募的都是从各地来的匠人。

甚至还有不少从澳门赶来的佛郎机人。

都是听说这里能发财,本着发财的心思来的。

当然,这研究所距离学校有一段距离,在新区的一处偏远深山里。

毕竟大家也不傻,当初的王恭厂爆炸,其实就是火药库爆炸,在京城里的损失不可谓不惨重。

因而这么些家伙,是人憎狗嫌,但凡这些研究所的人出现,大家都是一副你不要过来的表情。

所以,张静一只好换了一个招牌。

从原来的火器研究所,将招牌重新摘下,变成了人文研究院。

果然,效果很好,至少这些匠人们,不再遭受歧视了。

大明最奇葩的地方在于,他除了军人和大夫是世袭,就连匠人也是世袭的。

可更奇葩之处就在于,这些世袭的匠人,倒是颇有创造力,他们脑洞大开,瞎琢磨出来的各种火器,竟是五花八门。

甚至可以说,后世几乎所有的火药武器,在明朝基本上都可以找到雏形。

更让张静一觉得奇葩的是,这五花八门的火器,却往往因为工艺不过关,粗制滥造的问题,在军中反而没办法大规模的推广。

说穿了,就是炸膛率太高,毕竟火药是用来伤敌的,不是自爆的。

因而,张静一得出的结论是,在大明,至少火药这门学问而言,匠人们属于开创性过高,但是基础技艺问题难以解决。

解决不了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确实是工艺问题,另一方面,则是大量的银子被贪墨,偷工减料严重。

除此之外,还有使用火器的官军,其实也疏于管理和储藏,甚至没有专门的操练,这便导致,根本无法有效的发挥效能,平日的时候根本不去熟悉火器,等到战时再去抱佛脚,不出问题就怪了。

针对这三个问题,张静一成立了这人文研究所。

主要是从人文入手,用军校的资金,来解决一部分的资金的问题,而且在这里,也确保了不会出现贪渎的情况。

另一方面,请了一些佛郎机的匠人,就是用来解决基础工艺问题的。

在欧洲,战争非常频繁,各国林立,其实某种程度,这数百年来,整个欧洲都处在春秋战国的时代。

因而,各国能否生存,完全取决于军事,谁能造出更精良的武器,更大的舰船,谁就能不断地壮大自己。

总而言之,整个欧洲已经开始慢慢地从骑士战争,演变成了总体战阶段,战争变得更加的残酷,战争的后果越来越无法承受。

因此,军工已经成了所有国家不可或缺的东西,甚至整个国家体制,都已开始向着这方面倾斜。

张静一成立这个研究所的目的,就是让大明不至在这场竞争中落后。

当然,针对这个时代的情况,张静一倒也按照他的预想,设计出了一些有意思的东西。

巡视完了军校,张静一便往往要回新县的县衙里办公,各坊各区的官长,都要向张静一汇报。

不过今日,他却还需去一趟千户所。

千户所里,一封详细到了极致的文牍送到了张静一的面前。

这是那武长春从李永芳那儿弄来的。

武长春如今专门负责刑讯和逼供,如鱼得水!

至于李永芳,到现在还活着……只是……这种活法,实在是生不如死。

自他的口里,关于辽东的情报源源不断地汇总起来,这给张静一一个十分直观的感受。

恰恰是这样的感受,却让张静一忧虑万分。

可以说,整个大明,其实都是需要一场自下而上的革命的,因为这个时代的食利阶层,已经完全堕落。

某种意义而言,如果没有建奴,当真来了一场起义,对这天下,未必是一场坏事。

这是张静一来到这个时代,最深刻的看法。

不过农民起义,终究还是有局限性,终究得有人教导,而这方面,张静一已决心在封丘,做一次示范。

这事儿……不急。

带着这些文牍,张静一当即就入宫去见天启皇帝。

天启皇帝最近心情不错,听闻张静一居然前来觐见,倒是颇为高兴,难得这家伙主动上门来。

紧接着,来不及寒暄一番,当张静一将这洋洋上万言的奏报送到天启皇帝的面前时,天启皇帝便打起了精神,他开始细细地看奏报。

越看,却越是触目惊心。

“情况当真如此吗?”天启皇帝冷着脸,同时脸上带着一丝吃惊。。

张静一今儿的脸色也有些不太好看,道:“若不是如此,辽东怎么会是这样的局面呢?”

天启皇帝的脸色,越发的森冷起来,道:“平日里,不断地催着朕押解辽饷去,朕年年为了辽饷的事弄得焦头烂额,可这些人……实在太可恨了。”

说着,天启皇帝焦虑起来,他站起来,烦躁地来回走了几步,而后皱眉道:“若是如此,那么辽饷,还放不放?”

张静一却是道:“这得看陛下自己。”

天启皇帝的愤怒,是可以想见的。

李永芳提供的大量情报,足见建奴人对整个辽东的情况了解得非常透彻。

整个辽东,早就烂了,而且已烂得不成了样子。

各个军头,根本就无心打仗,他们拿了军饷,首先不是派发给士兵,除了贪墨一部分,剩余的则发给自己的亲信家丁。

所谓的家丁,其实就是奴隶,大明不允许有奴籍,于是军头们便将骁勇的人,入户到自己的家里,成了‘自家人’,而这少数的家丁,本质上就是他们的私人武装。

借助这些私人武装,军头们就有了资本,而至于最底层的军户,其实就是他们剥削和压迫的对象。

一方面,他们有了这些资本,则不断地要求朝廷给饷,另一方面,又因为这些资本,私下与建奴人联络。

某种程度而言,建奴人的出现,对他们是有利的,因为朝廷有了腹心之患,所以才有了辽饷。

而很明显,咱们这位正在气愤不已的天启皇帝,则成了冤大头,想尽办法的,源源不断地将银钱输送到他们的手里。

也因为有建奴人需要攻略整个辽东,所以也一直都在想方设法的拉拢这些军头,不断地提高价码。

这些人等于是不断地培植自己的私人武装,两头都吃。

可这些辽饷,本质是关内百姓的民脂民膏,关内为了应付辽饷,哪怕灾难频繁,却还不得不一次次的加征,而后送到这些人的手里。

于是乎,军头们的家丁越来越多,实力越来越雄厚,他们早就没将朝廷放在眼里,也不知道这世上还有一个大明天子了,在那辽东,可谓是如鱼得水。

当然,袁崇焕也没好到哪里去,事实上,他比任何人都清楚真实的情况,可是对于这些情况,他却是不闻不问,反而将心思都用在了争权夺利的上头。

真正受苦的,其实还是辽民,大量的辽民之所以投靠建奴,难道不知这些建奴人对他们动辄打骂?可好歹,跟着建奴人去抢,怎样都还能有口饭吃。

而在辽东,寻常的辽民几乎成了压迫的对象,被征用了去当兵,却几乎不给饷银,家里有一些土地的,则很快被用各种名目兼并掉。

在整个关宁一线,运气最好的人,则是那些身体强壮的人,他们若是能有幸被将军们看中,成为将军的奴隶,做了家丁,便算是光耀门楣了。

而这些将军的家奴们,眼里自然只有自己的主人,至于王法和朝廷为何物,和他们又有什么关系?

这些情况,比厂卫奏报的还要严重,而且更为可怕。

天启皇帝面沉如水,目带寒霜,此时不由冷冷地道:“朕终于知道,那些客军,长途跋涉到了辽东,为何……如今都遭毒手了。朕也终于知道,为何熊廷弼屡屡上书,请朕不可用辽民,他所言的辽民,就是这些树大根深的辽东军将,只可惜……朕误信了人,竟让熊廷弼冤死。”

张静一也是心里感触万分,此时叹了口气道:“陛下,那这辽饷还发不发?”

天启皇帝心说,方才不是朕来问你吗,现在你倒反而问起朕来。

张静一继续道:“发了,就等于是将这珍贵的钱财,送给了这些军将,军将们又可借助这些银子,培植自己的私奴。可若是不给,那么下头的官军,便连一丁点的饷银都没了,人饿了肚子,只怕又要哗变。”

天启皇帝眼里掠过了杀机:“朕的银子,有这么好要的吗?这大明的天,还没有变呢!”

说着,天启皇帝冷笑连连地道:“军民百姓,不知有朕,却还想要朕的钱,朕的银子,是大风吹来的?”

7017k

,

新书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