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各方动向(1/1)
而就在杨弘反对袁耀强硬针对郑氏豪族的武装势力,转而附议以怀柔手段进行安抚。
此刻,一侧的寿春令刘馥面色严肃,徐徐站出拱手沉声道:
“后将军,馥支持公子的决策,绝不能对盘踞巢湖一带的郑氏家族予以怀柔安抚,此乃取乱之道也!”
刘馥强烈的语气反驳着怀柔安抚。
闻言,袁术却是面露疑色,遂道:“元颖,还请说说你的看法。”
“喏。”
得到首肯,刘馥先行应诺予以回应,遂稍作思索一番,便细细解释道:“馥近年来久居江、淮之地,对于巢湖郑氏的割据亦是有所了解。”
“郑氏家族曾是在黄巾之乱爆发时,当时朝廷颁布了令地方诸豪强各自募兵以御黄巾军的指令,其家主郑宝趁势散出家产以及粮秣招拢了一大批流民以为佃户。”
“他遂开始私够各式武器、装备等来组建属于自己的私兵。”
“在黄巾平定后,家主郑宝野心亦是急剧膨胀,不仅并未收敛所作所为,反而开始变本加厉的在地方州郡巧取豪夺,收拢佃户,扩大郑氏势力。”
“如若如今我军连这等野心勃勃之徒都不予以严重打击而令其余各豪族以儆效尤的话,那未来岂不是会令诸豪族纷纷效仿之?”
“到那时,各地方郡县势必会接连的遭受着豪族间势力的渗透,一旦豪族势力过盛而垄断了基层统治,那后将军又将如何立足于江、淮之地,又该如何问鼎扬州,以称雄天下呢?”
徐徐的一番话语,刘馥缓缓提出了自身的见解,反对怀柔安抚的弊端。
道尽了怀柔的弊端,他遂开始肯定了袁耀所提出的严厉打击郑氏势力的策略。
“公子之法,实则是想以郑氏为典范,对其实施严厉的打击,遂以儆效尤,令其余各豪族日后都不敢再如此大张旗鼓的私设武装,与袁氏抗衡。”
“公子所希望打造的是,日后淮南、甚至整个扬州各州郡都将是袁氏实际的领地,能够集权于州郡,而不是被各豪族架空基层统治的空壳子。”
“针对于此,馥自然附议公子的集权之法,因为这才是乱世间的长久生存之道,能够成大业的基石所在,还望后将军慎重思之、虑之!”
一记记话语,不由无比冲击着袁术的内心,令其久久犹豫不已,究竟是采用怀柔安抚策略还是继续信任其子的严厉打击巢湖郑氏家族的势力。
半响功夫。
瞧着袁术面上依旧流露处犹豫不决的神情,一侧的主薄阎象毫不犹豫地站出拱手附和着:“主公,象附议公子的决策。”
“寿春令所言不错,若不施以强硬手段针对野心勃勃的郑氏一族,以杀一儆百,那日后诸豪族岂不是会纷纷效仿之?”
诸言落罢。
文武诸人遂也开始纷纷出言附和着此策,反是令一侧的长史杨弘处境略显尴尬。
其实,他反其道而行提议施以怀柔,与袁耀的决策反着来,并不是为大局着想,而是为了在袁术面前表现自己罢了!
他纵然如今依靠揣摩袁术心意,得到垂青与器重。
可若是一直都无法献策为主上分忧,那随着时间发展,终有一日也会失宠。
杨弘明白,自己比拼谋略,是决计无法与主薄阎象等人相提并论的。
他要想一直身居高位,唯一的出路便是不断地讨袁术欢心,装作一副为其分忧的神情而引起他注意。
可这一刻,杨弘却有些失算了。
他没想到,诸人竟然是如此态度坚决的反对以怀柔安抚巢湖郑氏。
但杨弘终究是杨弘,脑瓜却是转得极快,飞速沉思下,他亦是拱手大表忠心道:“主公,阎主薄与寿春令分析独到,看来公子建言以强硬手段击之是无比正确的决策。”
“弘先前还建议施以怀柔安抚,当真是考虑不周也!”
此话刚落,他径直沉声道:“听了寿春令的一番分析,弘仿佛茅塞顿开也,弘坚决附议公子的决策。”
话毕。
诸人尚且还未反应过来,杨弘原本极为尴尬的处境便转瞬间消散。
从这席话出落,他的形象便顿时间升华了。
“好!”
“看来诸位如今对于耀儿之策都一致附议,那本将遂也不再犹豫,便开始着手布置合肥一线的建设与布防。”
袁术瞧着诸人皆赞同了其子袁耀的策略,心下自然也是欣喜不已,遂也笑着抚须道。
随即,他面上恢复数分严肃之色,沉声道:“元颖,耀儿战报中言,成德至合肥一线地势平坦且又靠淮水、肥水等各大支流水系。
“水网纵横密布下亦是造成了此地土地肥沃,是绝佳的屯田地。”
“耀儿推举以你进驻合肥一线,全权负责构筑合肥防线以及发展当地的民生、经济,并组织实施屯田等各项惠民措施。”
“不知元颖可愿否?”
一席话出落,袁术亦是征求着刘馥的意见。
连日以来。
袁术也逐渐受到其子所作所为的影响,原本在他眼里,最底层的民众不过是一群蝼蚁罢了,他们死活与之又有何干系?
但现在,观念上却开始渐渐有所改观。
“馥愿往。”
闻言,刘馥稍作思索,遂拱手回应着:“馥耐以公子与后将军您的信任,得以受寿春令,现既然有所需要建设合肥诸城,馥理当亲赴前往,不辱使命!”
一席话音,他郑重其事的直言着。
一股股豪言壮语无比充斥感染着堂中每一位文武幕僚的心绪。
当听闻了这席话,袁术亦是大喜无比,遂立即笑道:“好,既然元颖胸怀壮志,那术便以你为郡都尉并兼郡丞一职,进驻合肥以主持当地建设。”
“馥必不辜负将军期望。”
计议已定。
刘馥克日启程,一骑亲赴往合肥赶往。
……
而就在此刻,随着袁耀迅速平定九江全境,犹如闪电般处斩扬州刺史陈温后,消息传至各州郡,顿时引发了各方的动向。
这一刻,各方都将矛头聚焦于淮南之地。
将目光指向这位尚还未及冠的少年郎。